第1章 導言
1.1 研究對象及其現實意義
1.1.1 研究對象
1.1.2 現實意義
1.2 研究綜述及其相關評介
1.2.1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1.2.2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基本特點
1.3 研究思路及其基本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創(chuàng)新
第2章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理論淵源與思想脈絡
2.1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理論淵源
2.1.1 論品格的承續(xù):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原則和歷史方法
2.1.2 論視域的開啟:審美現代性視域中讀解美的力量
2.1.3 理論基調的奠定:觀照人的存在境遇的存在主義
2.1.4 理論思路的漸成: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批判理論發(fā)展
2.2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形成的思想脈絡
2.2.1 早期藝術理論:初顯探討藝術功能的理論端倪
2.2.2 中期批判理論:進而揭示意識控制的異化實質
2.2.3 晚年審美理論:歸于發(fā)現審美形式的美學實踐
第3章 批判的: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邏輯起點
3.1 提取資本主義現代性社會的基本癥候:單向度性
3.1.1 單向度性的社會表現
3.1.2 單向度性的意識控制
3.1.3 單向度性的雙向轉化
3.2 確認單向度性癥候的形成邏輯:工具理性的意識統(tǒng)治
3.2.1 工具理性的意識統(tǒng)治是現代性癥候的根源
3.2.2 技術體系是工具理性統(tǒng)治的物質基礎
3.2.3 工具理性實現現代性統(tǒng)治的基本途徑
3.3 勾勒消解現代性癥候的必然邏輯:意識重建
3.3.1 理性觀的歷史嬗變
3.3.2 理性與感性統(tǒng)一的意識體系
3.3.3 新的意識范疇:主客體統(tǒng)一的意識形式
第4章 審美的: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理論確立
4.1 新感性:藝術革命意蘊的根源
4.1.1 新感性的否定內涵
4.1.2 新感性否定內涵的革命意蘊
4.1.3 新感性的否定性革命實踐
4.2 藝術革命意蘊的第一層內涵:引導性特征
4.2.1 藝術的引導性革命內涵
4.2.2 現代性危機中引導性革命的先導地位
4.2.3 藝術革命的引導性作用
4.3 藝術革命意蘊的第二層內涵:整體性特征
4.3.1 現代性視域中革命的整體性要求
4.3.2 藝術世界存在方式的整體性特征
4.3.3 整體性革命要求整體性特征
4.4 藝術的實踐潛能與實踐可能:審美之維
4.4.1 審美形式:美學實踐的本體維度
4.4.2 審美形式的實踐潛能
4.4.3 審美形式的實踐可能
第5章 實踐的: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實踐之途
5.1 美學實踐的現實困境
5.1.1 肯定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5.1.2 大眾文化的商品價值異化
5.2 美學實踐的物質基礎:重構技術
5.2.1 技術體系:美學實踐的物質基礎
5.2.2 技術與藝術:社會實踐的辯證關系
5.2.3 新感性在技術開發(fā)過程中的滲透
5.2.4 新感性在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滲透
5.2.5 新感性以技術為物質中介在全社會范圍的滲透
5.3 美學實踐的現實基礎:重塑主體
5.3.1 主體領域的意識革命
5.3.2 審美形式重建理性觀念
5.3.3 審美形式改造交往間性的努力
5.3.4 重塑人的主體性
第6章 反思: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研究的新趨勢與內在悖論
6.1 實踐意蘊: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研究的新趨勢
6.2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基本特征的內在悖論
6.2.1 “批判的”與“審美的”之理論悖論
6.2.2 “審美的”與“實踐的”之實踐悖論
6.3 審視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本質特征
6.4 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解讀
6.4.1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美學
6.4.2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烏托邦色彩
6.4.3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實踐旨趣
6.4.4 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結語審美教育的現代化實踐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