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從重大事件“阿拉伯之春”著手,選取兼具非洲國家、地中海國家、中東國家三重身份的北非五國(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當下所面臨的三大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領域(國內沖突、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為考察對象,試圖論證一個核心假設:多重“角色沖突”是導致美、歐的北非安全政策失靈的主要原因。文章以“角色理論”(role theory)為理論框架,用意有二:其一,在中外角色理論研究者既有成果的基礎上著重解構和詮釋角色沖突,凸顯其外交決策分析中的解釋力,為學界解釋美、歐在北非的安全政策失靈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其二,考察北非安全事務情境中美、歐的角色觀念設定、角色扮演情況、所遭遇的角色沖突等有助于清晰把握阿拉伯之春前后美、歐在該地區(qū)的角色觀念和具體政策是否發(fā)生變化,并由此透視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裂痕”。為了使美國、歐盟遭遇上述角色沖突從而破壞政策有效性的觀點可信度更高,本文選取了利比亞危機與埃及革命為案例,分別探討特定情境下,二者如何陷入角色沖突從而難以達到遏制兩國危局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政策目標。全篇論證的主要結論有二:一,從角色內涵看,美、歐在北非安全事務舞臺上絕非單純的實用主義者或規(guī)范性力量,無論是“急需國際公信力與合法性的實用主義者”還是“務實的規(guī)范性行為體”均天然帶有理想與現(xiàn)實主義交織的雙面性特征,需要二者在實踐中不斷尋求自我平衡。第二,角色扮演過程中美國與歐盟均表現(xiàn)不佳,雙雙陷入多樣化角色沖突的重重包圍之中。導致政策實踐趨于“空心化”、“低能化”、“碎片化”、“盲目化”,并最終走向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