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1909—2000) 年輕時游學于魯迅門下,一生踐行先生的“精神事業(yè)”; 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 回國后寄寓上海,受魯迅之囑系統(tǒng)地翻譯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爾國際大學和室利阿羅頻多學院; 1978年底回國,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種古今語言,貫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詩歌、書畫、文藝評論上造詣精深,學術貢獻主要有四: 一、中國之較早規(guī)模地翻譯尼采著作,如《尼采自傳》《蘇魯支語錄》等;二、系統(tǒng)地翻譯印度韋檀多一系古今經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奧義書》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紹中國傳統(tǒng)學術精華,如《孔學古微》《唯識菁華》等; 四、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詮釋吾華經典,如《陸王學述》《老子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