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家研究和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經濟活動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轉移以及商品和服務向消費者效用的轉化。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不僅涵蓋經濟活動在地圖上呈現的分布模式,而且還包括發(fā)生在不同區(qū)位上的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這些空間布局是由大量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的經濟代理人的決策造成的,而參與其中的經濟代理人既有企業(yè)、家庭、政府,還有各類私人和公共機構。本書的目的是向廣大學生提供有關分析空間決策和那些導致經濟景觀演化的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這些分析模式既有區(qū)別,又在邏輯上是一致的。 本書從介紹對所有經濟地理學主題而言都極其重要的基本概念開始,這些概念包括距離障礙、聚集經濟、空間相互作用、市場機制、自然資源和生產技術等。接著討論了目前正在進行探索的主要領域,包括多區(qū)域經濟、區(qū)位論、空間市場以及城市體系等。最后綜合并補充了當前給經濟地理學家?guī)硖厥馓魬?zhàn)的兩種主要趨勢,即全球化的出現和知識經濟的興起。 本書不同于那些避開各種經濟模型的現代經濟地理學教材,這些經濟模型非常有利于實證研究和學院式研究。本書也不同于一些早期的教材,并沒有過多地強調通過模型推演而得出結論,這些模型推演常常需要非常復雜的幾何學知識。在本書中,各種經濟模型都是首先提出初始假設,然后通過簡單的圖式和代數運算建立起來的,建立模型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揭示各種結論背后的基本邏輯。對所有模型,本書都例舉現實世界的空間經濟現象來說明它們在經濟地理學中的應用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