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當前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藝術人類學理論研究
城市藝術區(qū)的人類學研究
——798藝術區(qū)探討所帶來的思考
舞蹈人類學的概念辨析與討論
論走會表演場域下北方秧歌的類型化區(qū)分及其文化變遷
藝術:人類學之維
藝術、人類學與博物館:美國的后殖民主義方向
國外藝術人類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問題
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理論基礎探析
換一種視角:基于“藝術學立場”的
藝術人類學尋問與探究
“間性”的彌合:以“生態(tài)”之名
——兼論生態(tài)審美人類學及其可能性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物質文化研究
作為藝術學構件的民族藝術學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文化效應與價值實現(xiàn)
——以西藏地區(qū)為例
人類學批評與當代藝術人類學的問題閾
論藝術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藝術學學理研究中的應用
舞蹈民族志: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探討
傳統(tǒng)的重構與再造
——由國外藝術田野工作引發(fā)的觀察與思考
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再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保護的年代:為什么有今天的世界遺產?
對“洋風建筑”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實施保護的思考
中國少數(shù)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的搶救與保護
傳統(tǒng)民間藝術生產性保護的模式、難題及策略
空問生產視域下的鄉(xiāng)土建筑遺產研究
——以廣東上長嶺村圍龍屋為中心
當前“非遺”保護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探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閾下的荊河戲傳承調查及特點分析
粵北張?zhí)锎屣炗〉窨虃鞒腥苏{查
基于藝術人類學視角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
保護與發(fā)展研究
中越交往:越南傳統(tǒng)戲劇衍生與傳承的文化生態(tài)
多重語境下的怒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怒族民歌“哦得得”及“達比亞舞”為例
傳承“非遺”:守成與創(chuàng)新
——兼述南通大學南通民間音樂研究所的探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保護制度反射性影響研究
——基于花瑤挑花傳承人FTM生活史的調查
設計藝術研究
公共設計、傳承創(chuàng)新與設計人類學
消費社會語境中設計美學的商品敘事
地域手工藝本土性與現(xiàn)代生活產品活用設計
——基于對汶川羌繡手工藝實地調查
當設計遭遇人類學
——人類學介入設計領域的結合途徑研究
蔡維社會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自覺性表達
年畫與服裝設計
傳統(tǒng)手工藝品品牌化實踐模式研究
——以南京云錦產品品牌定位為例
美術與造型藝術研究
隆林彝族服飾藝術當代重構探究
論民族藝術教育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以貴州六枝特區(qū)梭戛苗族為例
事實之后:穿透派尤特巖畫
論東北民間美術在社會文化功能中的作用
誰在守護永生之門?
——從漢“天門”觀看宋、遼、金時期墓門門飾人物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核心技術及空間文化解讀
觀想與往生:毗盧寺水陸壁畫的視覺場域研究
中國戲畫的“空間”語義
從人類學的角度思考豫東民間美術的民俗寓意
文化民生視野下的中國農民畫
神與造神: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珠山八友”現(xiàn)象分析
透視羌族“刷勒日”的藝術價值
從人類學角度談建筑彩畫的保護
——以河湟地區(qū)考察為例
傳統(tǒng)工藝的現(xiàn)代重生
——基于鋦瓷和金繕的田野調查
科爾沁馬鞍制作的田野調查
——以材料、裝飾及工藝為主要調查內容
政治圖像與社會記憶:淮陽泥泥狗“紀念碑性”的流傳與嬗變研究
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在本土服裝品牌中的復興及思考
民俗與表演藝術研究
傳統(tǒng)習俗與當代展演
——人類學視野中的羌族年節(jié)文化
“民之歌”與“歌之民”:民歌研究的雙重維度
“傳統(tǒng)”的僭越與“發(fā)明”的邊界:
羌族舞蹈文本的嬗變
論《格薩爾》史詩遺產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功能
海外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音樂與認同”研究
孝義三弦書初探
舞蹈生態(tài)語境下的民間舞蹈傳承與發(fā)展
——以阿昌族舞蹈生態(tài)調查為例
吳歌中性與愛情的行為象征所反映出的當?shù)貝矍橛^
“紅燈會”民俗歌舞的村落生態(tài)景觀
楚漢文化與徐州地區(qū)現(xiàn)當代民間舞蹈的發(fā)展
跨文化比較視野下的壯族“末倫”藝術
尋找英雄“王二小”
——關于《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文本生成與媒介傳播
巫醫(yī)的藝術療法:幻覺問題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坡芽歌書”研究
滿族錫克特里氏(石姓)薩滿神歌的歌唱藝術研究
“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傳播
——以嗩吶在河北傳播為例
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樂舞的藝術人類學詮釋
——以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為例
藝術自覺與當代社會發(fā)展
——2015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