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現代中國大文學史論》第六卷,主要以多重白話資源為切入視角,分別從詞匯、音韻、句法三個層面來剖析中國新詩從清末到民初復雜的生成過程:中國新詩之所以為“新”,不僅在于它和古典詩歌形態(tài)拉開了距離,也在于它與傳統白話詩歌之間既有承襲也有新變的辯證關系上。“清末民初”作為中國新詩生成的關鍵時段,充分醞釀了其賴以生存的多重白話資源,即:古典詩詞的部分構詞與語法形態(tài);外語詩歌以及其翻譯形態(tài)的語言結構與修辭方式;民間俗調歌謠里的方言與俗語。它們?yōu)樾略姲自拏鹘y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提供了促進其演變的豐富養(yǎng)分。而白話作為語言的一種分類方式,從語言學視角切入并進行體察會顯得異常清晰。因此本書將詩歌研究與語言學知識相結合,分別從詞匯系統、音韻體例、句法形態(tài)三個具體層面來對新詩的建構歷程進行了闡釋,從而有效呈現出中國新詩古今流變的復雜樣態(tài),也細致地揭示出詩歌演化背后豐厚的歷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