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醫(yī)者的歡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y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汪昂早年攻讀經史,擅長寫作,著有《切庵文集》。清兵入關后,汪昂感傷國亡,不愿出仕,遂立志棄儒從醫(yī)。直到晚年,編寫了這本書,全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訣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yī)界的美談。后來,嚴蒼山又在《湯頭歌訣》原著的基礎上,增補了一部分新近產生和以前未經編寫過的名方湯頭,使《湯頭歌訣》的內容更加充實、全面。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中醫(yī)醫(yī)術的日漸發(fā)展,古文體的《湯頭歌訣》已對現代人的閱讀和學習產生了障礙,使得一部分學醫(yī)者認為其晦澀難懂而暗暗叫苦。《湯頭歌訣》的風華陷入了晦暗時期。為使傳統中醫(yī)學名著得以發(fā)揚傳承,使之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我們精心編譯著寫了現代版的《湯頭歌訣》。把一些艱澀、生疏的古文歌訣加以白話釋意,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古文版《湯頭歌訣》中的用藥劑量進行了科學的考證和換算,以全新、科學、實用的藥書面貌展現給世人。由于醫(yī)海高深,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編排難免有不當或不盡之處,對此我們深表歉意,同時希望廣大讀者和諸位醫(yī)界同仁不吝賜教,批評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