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寬帶無線接入綜述 1
1.1 寬帶無線接入發(fā)展現狀 2
1.1.1 總體情況 2
1.1.2 移動通信 2
1.1.3 無線局域網 4
1.1.4 移動通信與WLAN的關系 4
1.2 寬帶無線接入發(fā)展愿景 6
1.2.1 5G――未來寬帶無線接入技術趨勢 6
1.2.2 驅動力與市場趨勢 7
1.2.3 業(yè)務及用戶需求 8
1.2.4 典型場景與技術挑戰(zhàn) 9
1.2.5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效率指標 9
1.2.6 關鍵能力需求 10
1.2.7 時間表 12
第2章 LTE/LTE-Advanced技術原理 13
2.1 概述 14
2.2 標準化情況 15
2.2.1 LTE標準化情況 15
2.2.2 LTE-Advanced標準化情況 18
2.3 LTE/LTE-Advanced系統(tǒng)架構 22
2.3.1 基礎架構 22
2.3.2 主要接口 30
2.3.3 協議架構 31
2.3.4 移動性管理 36
2.4 LTE/LTE-Advanced無線技術框架 37
2.4.1 發(fā)射原理 39
2.4.2 無線幀結構 40
2.4.3 基本物理資源的分配 42
2.4.4 編碼、復用與交織 44
2.4.5 物理信道的設計 47
2.4.6 物理層過程 61
2.5 LTE/LTE-Advanced關鍵技術 67
2.5.1 多址技術 67
2.5.2 MIMO技術 69
2.5.3 CoMP技術 98
2.5.4 載波聚合 113
2.5.5 同頻異構網(HetNet) 134
2.5.6 Small Cell/LTE-Hi 143
2.5.7 無線中繼 156
2.5.8 終端直通(D2D) 163
2.5.9 授權頻譜輔助接入 171
2.5.10 物聯網優(yōu)化 180
第3章 無線局域網技術原理 191
3.1 概述 192
3.2 系統(tǒng)架構 193
3.2.1 系統(tǒng)簡述 193
3.2.2 組網方式 194
3.2.3 協議架構 196
3.2.4 技術特征 197
3.3 標準體系 198
3.3.1 核心物理層標準 198
3.3.2 服務質量改善 200
3.3.3 安全機制 201
3.3.4 新業(yè)務拓展 202
3.3.5 新頻段支持 203
3.3.6 組網協議 203
3.3.7 網絡管理 204
3.3.8 外網融合 204
3.3.9 IEEE 802.11標準一覽表 204
3.3.10 ISO/IEC標準 206
3.4 物理層原理 206
3.4.1 物理層基本流程 206
3.4.2 物理層關鍵技術 208
3.4.3 物理層幀結構 222
3.4.4 頻率與信道劃分 227
3.4.5 子載波映射結構 230
3.4.6 基本物理層參數 233
3.5 MAC層原理 247
3.5.1 MAC層基本流程 247
3.5.2 CSMA/CA接入機制 250
3.5.3 MAC幀結構 259
第4章 5G技術展望 265
4.1 5G概念 267
4.2 5G技術路線 269
4.3 5G技術框架 271
4.3.1 設計理念 271
4.3.2 5G空口技術框架 271
4.3.3 5G低頻新空口設計考慮 273
4.3.4 5G高頻新空口設計考慮 274
4.3.5 4G演進空口設計考慮 275
4.4 5G關鍵技術 275
4.4.1 大規(guī)模天線 275
4.4.2 超密集組網 281
4.4.3 新型多址 288
4.4.4 高頻段通信 299
4.4.5 新型多載波 303
4.4.6 全雙工 312
4.4.7 靈活雙工 318
4.4.8 M2M技術 326
4.4.9 終端直通技術 330
4.4.10 先進調制編碼 333
4.4.11 低時延高可靠 337
4.4.12 頻譜共享技術 340
第5章 下一代無線局域網最新進展 343
5.1 下一代WLAN發(fā)展背景 344
5.1.1 WLAN主要挑戰(zhàn) 344
5.1.2 下一代WLAN標準立項及進展 344
5.1.3 下一代WLAN重要意義 345
5.2 主要場景與技術需求 346
5.2.1 主要場景 346
5.2.2 技術需求 347
5.3 下一代WLAN關鍵技術 347
5.3.1 OFDMA 347
5.3.2 MU-MIMO增強 353
5.3.3 動態(tài)靈敏度控制 355
5.4 IEEE 802.11ax技術框架 357
5.4.1 物理層框架 357
5.4.2 多用戶技術 367
5.4.3 MAC層框架 370
5.4.4 共存機制 372
附錄A 縮略語 374
參考文獻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