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讀
Chapter
01 統(tǒng)計分析簡介與數(shù)量方法的基礎 1
1-1 統(tǒng)計分析簡介 1
1-2 理論 3
1-2-1 印象管理理論 4
1-2-2 交易成本理論 5
1-2-3 任務、技術匹配理論 5
1-2-4 長尾理論 6
1-2-5 制度理論 6
1-2-6 服務質量理論 6
1-2-7 技術接受模型 7
1-2-8 計劃行為理論 8
1-2-9 理性行為理論 8
1-2-10 期望確認理論 9
1-2-11 信息系統(tǒng)成功模型 10
1-2-12 資源依賴理論 11
1-2-13 資源基礎理論 12
1-2-14 滿意度 12
1-2-15 權變理論 13
1-3 量表簡介 14
1-3-1 數(shù)據(jù)的測量尺度 14
1-3-2 量表 17
1-4 抽樣 18
1-5 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統(tǒng)計學 19
1-5-1 描述性統(tǒng)計資料 20
1-5-2 概率分布 21
1-5-3 正態(tài)分布 21
1-5-4 決定樣本數(shù)的大?。ㄊ褂糜诳傮w平均值) 23
1-5-5 中心極限定理 24
1-5-6 t分布 25
1-5-7 卡方分布(X2分布) 26
1-5-8 F分布 26
1-5-9 統(tǒng)計估計和假設檢驗 27
1-5-10 兩個總體的估計與檢驗 29
1-5-11 三個(含)以上總體的估計與
檢驗—方差分析 30
1-6 常用的統(tǒng)計分析 30
1-6-1 方差分析 30
1-6-2 因子分析 31
1-6-3 多元回歸 31
1-6-4 判別分析 31
1-6-5 邏輯回歸 32
1-6-6 單因子方差分析 32
1-6-7 多變量方差分析 33
1-6-8 典型相關 33
1-6-9 聯(lián)合分析 34
1-6-10 結構方程模型 35
1-6-11 簡易數(shù)量方法的記憶 35
Chapter
02 SPSS的基本操作 37
2-1 SPSS的簡介 37
2-2 SPSS軟件的菜單介紹 39
2-3 數(shù)據(jù)的輸入 46
2-3-1 在SPSS輸入數(shù)據(jù) 47
2-3-2 從Excel轉入數(shù)據(jù) 50
2-4 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輸出結果 53
2-4-1 操作圖示 54
2-4-2 執(zhí)行命令語法 57
2-5 實用范例 60
2-5-1 反向題的處理 60
2-5-2 變量的運算 64
2-5-3 函數(shù)的使用 66
2-5-4 圓餅圖的使用 68
2-5-5 柱形圖的使用 73
Chapter
03 量表的發(fā)展,信度和效度 78
3-1 量表的發(fā)展 78
3-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84
3-3 量表發(fā)展實例 84
3-4 探索性和驗證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85
3-5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之比較 94
3-6 研究作業(yè) 94
Chapter
04 數(shù)據(jù)檢查與描述性統(tǒng)計 96
4-1 數(shù)據(jù)檢查 96
4-1-1 錄入錯誤 96
4-1-2 缺失值 101
4-1-3 缺失值的處理 113
4-1-4 偏離值 117
4-1-5 檢驗多元分析的基本假設 118
4-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131
Chapter
05 相關分析 141
5-1 相關分析 141
5-2 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shù) 142
5-3 相關系數(shù) 148
5-4 點二列相關 153
5-5 Spearman等級相關 156
5-6 凈相關 159
5-7 部分相關 164
Chapter
06 卡方檢驗 170
6-1 卡方檢驗 170
6-2 擬合度檢驗 170
6-3 獨立性檢驗 176
6-4 同質性檢驗 184
Chapter
07 平均值比較(t檢驗) 193
7-1 平均值比較(各種t Test的應用) 193
7-2 Means平均值分析 194
7-3 單樣本t檢驗 199
7-4 獨立樣本t檢驗 203
7-5 配對樣本t檢驗 206
Chapter
08 因子分析 212
8-1 因子分析 212
8-2 因子分析的基本統(tǒng)計假設 213
8-3 因子分析之檢驗 214
8-4 抽取因子之數(shù)量 214
8-5 因子的旋轉和命名成為構念 215
8-6 樣本的大小和因子分析的驗證 217
8-7 因子分析在研究上的重要應用 217
8-8 研究范例 218
Chapter
09 回歸分析 230
9-1 回歸分析 230
9-2 回歸分析的基本統(tǒng)計假設 231
9-3 找出的回歸模型 231
9-4 檢驗回歸模型的統(tǒng)計顯著性(F test) 232
9-5 共線性問題 234
9-6 驗證結果 234
9-7 研究范例 234
Chapter
10 區(qū)別分析與邏輯回歸 256
10-1 區(qū)別分析 256
10-1-1 區(qū)別分析介紹 256
10-1-2 區(qū)別分析范例 258
10-2 邏輯回歸 268
10-2-1 邏輯回歸介紹 268
10-2-2 邏輯回歸范例 269
Chapter
11 單變量方差分析 277
11-1 單變量方差分析簡介 277
11-2 單因子方差分析的設計 278
11-3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設條件 278
11-4 單變量方差分析 278
11-5 單變量方差分析范例 281
11-6 單變量方差分析范例:One-Way ANOVA 290
11-7 重復量數(shù) 296
Chapter
12 多元方差分析 304
12-1 多元方差分析 304
12-2 MANOVA的基本假設 304
12-3 多元方差分析和區(qū)別分析的比較 305
12-4 MANOVA與ANOVA的比較 305
12-5 樣本大小的考慮 305
12-6 多元方差的檢測 306
12-7 二因子交互作用下的處理方式 307
12-8 MANOVA范例:二因子交互作用顯著 309
12-9 MANOVA范例:二因子交互作用不顯著 340
Chapter
13 典型相關 356
13-1 典型相關 356
13-2 典型相關分析的基本假設 356
13-3 典型函數(shù)的估計 357
13-4 典型函數(shù)的選擇 357
13-5 冗余指數(shù) 358
13-6 解釋典型變量 358
13-7 驗證結果 358
13-8 典型相關與其他多變量計數(shù)的比較和應用 359
13-9 典型相關的范例 359
13-9-1 典型相關使用MANOVA命令語法 359
13-9-2 典型相關使用Cancorr命令語法 365
Chapter
14 聯(lián)合分析、多維刻度方法和聚類分析 372
14-1 聯(lián)合分析 372
14-1-1 聯(lián)合分析介紹 372
14-1-2 聯(lián)合分析的統(tǒng)計假設 373
14-1-3 聯(lián)合分析的設計 373
14-1-4 選擇Factors和Levels 373
14-1-5 評估模型的擬合性 375
14-1-6 結果的解釋和驗證 376
14-1-7 聯(lián)合分析的應用 376
14-2 多維刻度方法 376
14-2-1 多維刻度方法介紹 376
14-2-2 多維刻度分析之假設 377
14-2-3 導出知覺圖 377
14-2-4 確認構念數(shù) 378
14-2-5 評估MDS模型的擬合性 379
14-2-6 構念的命名與解釋 379
14-2-7 驗證知覺圖 379
14-2-8 多維刻度方法的應用 380
14-2-9 多維刻度的實務操作 380
14-3 聚類分析 387
14-3-1 聚類分析介紹 387
14-3-2 聚類分析的統(tǒng)計假設 387
14-3-3 衡量相似性 388
14-3-4 聚類分析的方法 389
14-3-5 決定聚類數(shù)目 392
14-3-6 解釋和驗證聚類 393
14-3-7 聚類分析與區(qū)別分析之比較 393
14-3-8 聚類分析與因子分析之比較 393
14-3-9 聚類分析的應用 393
14-3-10 聚類分析的實務操作 394
Chapter
15 結構方程模型之偏小平方 402
15-1 偏小平方簡介 402
15-2 SEM結構方程模型 404
15-3 PLS的結構方程模型(SEM) 407
15-4 Covariance-based SEM(CB-SEM)和
Component-based
SEM(PLS-SEM)的比較 410
15-5 當代SEM研究(論文)需要呈現(xiàn)的內容 413
Chapter
16 SmartPLS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介紹 415
16-1 SmartPLS統(tǒng)計分析軟件的基本介紹 415
16-2 將Excel(.xls)轉成CSV(.csv)格式 416
16-3 基本功能介紹 418
16-4 導入數(shù)據(jù) 422
16-5 Path Diagram路徑測量模型 426
Chapter
17 PLS-SEM(SmartPLS)結構方程模型的學習范例 436
17-1 一因三果的模型 436
17-2 三因一果的模型 445
17-3 單一中介的模型 452
17-4 多重中介的模型 460
Chapter
18 PLS-SEM結構方程模型實例 470
18-1 PLS-SEM結構方程模型的各種準則 470
18-2 PLS-SEM實例:量表的設計與問卷的回收 477
18-3 PLS-SEM模型分析 479
Chapter
19 反映性與形成性模型 489
19-1 反映性與形成性模型的比較 489
19-2 反映性和形成性的模型設定錯誤 492
19-3 反映性和形成性模型的判定 493
19-4 反映性和形成性模型的范例 494
19-5 PLS-SEM研究(論文)需要呈現(xiàn)的內容 500
19-6 反映性和形成性實作范例 501
19-6-1 反映性實作范例 501
19-6-2 形成性實作范例 520
19-7 樣本數(shù)對反映性模型或形成性模型的影響 541
19-8 階層式潛在變量模型 543
Chapter
20 交互作用、中介和調節(jié)(干擾) 550
20-1 交互作用 550
20-2 中介效應之驗證 556
20-3 調節(jié)(干擾)效應的驗證 572
Chapter
21 研究流程、論文結構與發(fā)表于期刊的建議 623
21-1 研究流程 623
21-2 論文結構 624
21-3 研究發(fā)表于期刊的建議 626
Appendix
A SmartPLS的安裝和更新Key
A-1 注冊操作步驟 629
A-2 安裝操作步驟 632
Appendix
B 統(tǒng)計分布表 640
B-1 卡方分布表 641
B-2 Z分布 642
B-3 t分布 643
B-4 F分布表 644
Appendix
C EndNote書目管理軟件使用說明 645
C-1 基本操作 646
C-2 文獻管理 655
C-3 使用Endnote在Microsoft Word撰寫論文 662
C-4 搜尋數(shù)據(jù)庫 672
Appendix
D SmartPLS多群組比較(電子文件,請到網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