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學說深刻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華,重新構建出先秦儒家“群居和一”的社會倫理思想體系。荀子社會倫理思想不僅解決了“禮崩樂壞”的時代文化秩序重構的問題,而且為秦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戰(zhàn)國時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倫理思想在百家爭鳴中不斷傳承與新。夏商“尊神而率民”、西周“制禮作樂”、春秋“禮崩樂壞”是荀子社會倫理思想的歷史背景。王室衰微,各路諸侯期望以“實力”相爭,定鼎天下。士不斷崛起,社會層級的流動加劇。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社會歷經著空前長期、大規(guī)模、根本性的變革是荀子思想的現實背景。經過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格局的巨變,諸子百家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紛紛針砭時弊、書立說,這成為荀子“群居和一”社會倫理思想的思想背景。荀子“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問題。荀子運用“人生不能無群”“明分使群”“隆禮重法”、君者“能群”、君者“善群”等命題詮釋群的倫理內涵與理想境界。荀子認為“群”的理想境界是“和”?!叭壕雍鸵弧笔擒髯幼巫我郧蟮睦硐牒椭C之境。天人論、人性論與認識論是荀子社會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天人關系中,“人”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種意義上,天人之學是為荀子的政治主張?zhí)峁├碚撘罁恼握軐W。人性論是荀子社會倫理的又一哲學基礎。人性論闡釋了性與心的關系、性偽之論與善惡之辯、性惡論與“群居和一”的關系。同時,荀子著力從認識論的視角闡釋“解蔽”與“正名”,解析“蔽塞”“正名”與“群居和一”思想的關系。荀子認為禮治是實現“群居和一”社會理想的治世方略。茍子構建了以禮義為本源,以隆禮義、行法樂的制度設計,以及以善政之道、富國之道、仁者之兵為實踐路徑的禮治思想體系。荀子認為“和則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荀子從“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以分則和”“和則一”三個角度詮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境界。荀子重構了“群居和一”社會倫理體系,這凸顯人類永恒的“和諧”主題。荀子“群居和一”社會倫理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