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回顧
1.2.1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相關研究
1.2.2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
1.2.3 研究述評
1.3 研究內容、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分類
2.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2.1.2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
2.2 理論基礎
2.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理論
2.2.2 旅游開發(fā)理論
2.2.3 風險管理理論
第3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的提出
3.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方式
3.1.1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方式
3.1.2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方式
3.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困境
3.3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
3.3.1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的概念
3.3.2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的意義與價值
第4章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
4.1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狀
4.1.1 總體數量
4.1.2 類型分布
4.1.3 區(qū)域分布
4.2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特點
4.2.1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4.2.2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4.3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現狀
4.3.1 天津傳統(tǒng)表演藝術生存現狀
4.3.2 天津工藝美術生存現狀
4.3.3 天津民俗生存現狀
4.3.4 天津民間文學生存現狀
第5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5.1 旅游化生存的主要模式
5.1.1 節(jié) 慶旅游
5.1.2 旅游商品開發(fā)
5.1.3 舞臺表演
5.1.4 靜態(tài)展示
5.1.5 動態(tài)展示及交流
5.1.6 主題線路旅游
5.2 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的原則與方法
5.2.1 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原則
5.2.2 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方法
5.3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5.3.1 傳統(tǒng)表演藝術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5.3.2 工藝美術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5.3.3 民俗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5.3.4 民間文學旅游化生存模式匹配
第6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風險研究
6.1 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
6.1.1 層次分析法(AHP)
6.1.2 模糊綜合評價法
6.2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風險識別
6.2.1 客體風險——文化內涵喪失
6.2.2 主體風險——傳承機理干擾
6.2.3 環(huán)境風險——文化環(huán)境破壞
6.3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風險評價模型
6.3.1 評價方法
6.3.2 評價指標體系
6.3.3 評價模型
6.4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風險分析與評價
6.4.1 傳統(tǒng)表演藝術旅游化生存風險評價
6.4.2 工藝美術旅游化生存風險評價
6.4.3 民俗旅游化生存風險評價
第7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風險對策研究
7.1 結合風險調整旅游化生存模式
7.1.1 傳統(tǒng)表演藝術旅游化生存模式調整
7.1.2 工藝美術旅游化生存模式調整
7.1.3 民俗旅游化生存模式調整
7.1.4 民間文學旅游化生存模式調整
7.2 風險管理與風險監(jiān)控
7.2.1 風險管理
7.2.2 風險監(jiān)控
7.3 旅游化生存保障措施
7.3.1 政府保障
7.3.2 社會保障
7.3.3 市場保障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生存呢風險調查問卷
附錄2 實地調研照片
附錄3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附錄4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附錄5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錄6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