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史料典籍中國雜志:1923-1941(全38冊)

中國雜志:1923-1941(全38冊)

中國雜志:1923-1941(全38冊)

定 價:¥35000.00

作 者: 上海圖書館編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3966635 出版時間: 2015-08-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關(guān)于《中國雜志》的身份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它是一份中國雜志?!吨袊s志》用英語撰寫和出版,它的讀者有很多卻是中國人。不惟如此,我們說《中國雜志》是一份中國雜志,還有更充分的理由,即它的編者和作者都有較強的中國(或者中國文化)的經(jīng)歷與認同。分析它的創(chuàng)刊號作者群體,我們可以看到這份雜志固然是由中外籍貫的英文作者主持的,但這些人和中國(或者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1938 年之前的《中國雜志》,基本上是一般同仁刊物通行的撰稿人制度,作者都是相對固定的圈內(nèi)人。既然是以蘇柯仁周圍的生物、地質(zhì)學家為主,自然也是英、美籍裔人較多。但是,在約稿和投稿的作者中,華裔、華人作者所占的比例不少,且連續(xù)不斷,不斷有新的作者加入。這些作者,都是各學科的一流人選,通觀《中國雜志》的華人、華裔作者名單,大部分是在上海和通商口岸地區(qū)的教會大學、國立大學和政府機構(gòu)中工作的學者,許多是有留學背景,或從海外來到大陸。伍連德、洪深、辜鴻銘、袁同禮、唐紹儀、江文漢、黎照寰、俞大絪、竺可楨等人屬之,他們都是當時的知名學者,具有全局影響力。這類學者用英文寫作,不假翻譯就進入國際學術(shù)圈。1920 年代的中華民國學術(shù)界,在新式大學里成長起一批現(xiàn)代學者,他們掌握英語,更容易進入現(xiàn)代學術(shù)之門。但是,現(xiàn)代學術(shù)并不只是掌握外語,更重要在學術(shù)內(nèi)容上創(chuàng)新和更新,這在科學界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雜志》為了發(fā)掘中華學術(shù)資源,無論是在傳統(tǒng)文化(“漢學”)的領(lǐng)域,還是在經(jīng)驗研究(“科學”)的領(lǐng)域,都鼓勵和采納更有價值的學術(shù)?!吨袊s志》雖然兼有知識普及的功能,但很少刊登國外現(xiàn)成科研成果的介紹。《中國雜志》立足中國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基本上只刊登有關(guān)中國的生物、地理、國學、國藝、歷史、文學、政治、社會的研究?!霸谌A言華”,顯然是《中國雜志》的編輯策略,它使得一批華人學者更容易作為作者,參與到刊物中來。清末民初華人進入世界科學之林,已有伍連德的防疫學成果被提名諾貝爾獎,但主要是區(qū)域性的成就,還拿不出愛因斯坦“相對論”那樣的普世性(Universality)項目。中國的學術(shù)雜志要辦出國際水準,先應該“在華言華”,重視當?shù)匦裕↙ocality)。在這方面,雜志主編蘇柯仁和福開森的合作策略基本上是成功的。蘇擅長自然科學,人脈局限在大學和科研機構(gòu);福開森的人脈比較多,政治參與深,“漢學”視野廣,對中華文明自有體悟。在福開森的主持下,“美術(shù)”(“漢學”)欄目先后刊登了江亢虎、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魯迅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倩人翻譯,隆重推出,代表《中國雜志》的學術(shù)傾向。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雜志:1923-1941(全38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暫缺《中國雜志:1923-1941(全38冊)》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