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娜·漢森(Lene Hansen):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安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重點集中在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等方面。她的研究還涵蓋性別與安全、網絡安全、丹麥關于歐盟的辯論、穆罕默德漫畫危機等議題。《作為實踐的安全:話語分析與波斯尼亞戰(zhàn)爭》闡述了關于身份與對外政策的后結構主義理論,同時也為如何在國際關系領域進行話語分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她還與巴里·布贊合著有《國際安全研究的演進》,在《歐洲國際關系》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目前正從事視覺與安全的研究。孫吉勝,法學(國際關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外交學院副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秘書長。2006—200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任研究員。目前主要講授“國際關系與語言專題研究”“國際關系理論”“高級口譯”等課程,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語言學以及中國外交等研究。著有《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曾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期刊發(fā)表《跨學科視域下的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國際關系中的語言與意義的建構——伊拉克戰(zhàn)爭解析》《話語、身份與對外政策——語言與國際關系的后結構主義》等多篇學術論文。梅瓊,文學碩士,外交學院英語與國際問題研究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7年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2004—2005年在美國奧克蘭大學政治系做訪問學者。主要講授“英語口譯”“英語政論”等課程,主要從事美國政治與文化、口筆譯教學與實踐等領域的研究。譯有《設計心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