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
認識經驗(3)
經驗的意義(6)
從經驗到科學(9)
教育的反思(12)
經驗哲學(15)
學校的改進(18)
第二編 從做事里面求學問
行是知之始(23)
杜威的實用主義(26)
學校中的“從做中學”(29)
筑好語言與文字的基石(32)
學科改造——人文與藝術(35)
學科改造——理性與自然(39)
第三編 教育即生活
教育視野下的生活觀(45)
教育與生活合一(48)
科學與生活的聯接(51)
生活教育的課堂(以歷史為例)(54)
理想的教育生活(56)
第四編 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61)
與社會脫節(jié)的學校(64)
教育者的責任(67)
訓練與改造(70)
讓學校更美好(72)
第五編 兒童是教育的唯一中心
兒童立場(77)
個性與發(fā)展(80)
兒童的興趣和想象(83)
兒童的特質與能力(86)
走出誤區(qū)(89)
對教育的啟迪(92)
第六編 有用即真理
所謂“有用”(97)
拿來主義(99)
反思與對比(103)
課程與教學(106)
學校的進取和改善(109)
第七編 教育,從當下出發(fā)
教育的立場(113)
立足當下的意義(115)
反思與重識(118)
讓科學推動教育改革(121)
對科學的信仰與妥協(123)
第八編 培養(yǎng)知行合一的現代公民
德育的價值(127)
多學科角度下的德育啟示(130)
常見的德育誤區(qū)(135)
學校教育的任務(137)
德育與學科(140)
第九編 教育即生長
如何看教育的目的(145)
教育的迷茫和誤區(qū)(149)
在當下中尋找答案(152)
生長,是教育最好的禮物(155)
以生長為目的(158)
第十編 教材須以學生經驗為本
實用主義的教材觀(163)
教材的分類與意義(166)
教教材≠教知識(169)
教材的批判性思考(172)
教材的心理化(176)
第十一編 思維是教育的航標
所謂“思維”(181)
思維的品質(184)
思維推動進步(188)
情境對思維的作用(191)
被遺忘的航標(194)
對教育的啟示(197)
第十二編 教育是人與社會的統一
教育史中的二元論(203)
教育與社會的統一(206)
經驗與理性的統一(209)
職業(yè)與文化的統一(211)
個人與世界的統一(214)
學校與社會的統一(217)
第十三編 民主為現代教育奠基
自由及其意義(223)
教育需要民主(226)
傳統教育的局限(229)
教育的“理想國”(232)
民主與哲學(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