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很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為《詩》;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它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民歌、宴樂和朝廟樂章三百十一篇,內《小雅》載笙詩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全書分為風、小雅、大雅、頌四體。漢代傳詩者有四家:齊人轅固生所傳稱齊詩,燕人韓嬰所傳稱韓詩,魯人申培公所傳稱魯詩;后又有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稱毛詩。齊詩、魯詩先后亡于魏和西晉,韓詩僅存外傳;毛詩晚出,獨傳至今。今稱《詩經》者,皆指毛詩?!对娊洝肥侵腥A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燦明珠。其年代之久遠,其內容之豐富,其體裁之完備,其影響之巨大深遠,是任何一部詩作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孔子說:“誦詩三百”,古代學者無不習詩,古文典憲中無不散發(fā)著詩的乳香;而今的學生課本也仍在選學《詩經》的篇章;就連研究漢學的外國朋友,也沒有一個不看重、不喜愛《詩經》的?!对娊洝肥侵腥A民族的驕傲,《詩經》將千秋萬代流傳下去,永放光芒。今天知道《詩經》這一書名而想讀讀《詩經》的人雖然很多很多,但由于古今語言差異而形成的隔閡,真正通讀過《詩經》的人卻很少很少。這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我們是中學教師,早在工作崗位上便萌發(fā)蚍蜉之志,決心把《詩經》通讀一遍并注譯出來,以饗廣大的中等文化水平的讀者。但由于教學工作繁忙,每天只能抽時間一點點整理,離退休前,始終未能如愿出版。我們離退休后,有了充沛的時間,歷經近二十個寒暑,總算把《詩經本義注譯》(大眾讀本)編輯成冊,了結了一樁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