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一講 宗教與神經學 /
這些宗教天才也常常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癥狀。比起其他天才,宗教的領導者也許更容易罹患病態(tài)的心理疾病。他們常常是天生善感的人,往往過著不協(xié)調的內在生活,在他們生涯的某個階段還活在憂郁之中。他們不知節(jié)度,容易有強迫觀念與僵固的想法;而且他們常常陷入出神狀態(tài),有幻聽、幻視,表現出所有通常被稱為病態(tài)的特殊行為。而且,這些在他們生涯中出現的病態(tài)表現,往往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宗教權威與影響力。
第二講 主題界說 /
這世界因為魔鬼的存在而顯得更豐富,只要我們把它的頸項踩在我們的腳底。在宗教意識中,這正是魔鬼法則,或者說是負性法則與悲劇法則所被賦予的位置;也正因為如此,從情緒的觀點來看,宗教意識顯得十分精彩。
第三講 不可見的實在 /
原初真理永遠是建立于出自沖動的信仰;可以用言語道出的哲學,只是把它轉化為華麗的公式而已。那非理性而直接的確信是我們內心較為深刻的部分,可以用理性來辯駁的部分只是一種表面的展示。
第四講、第五講 健全心態(tài)的宗教經驗 /
我可以說,所有的成長都是朝向自私心態(tài)的消泯。我指的不只是那些較粗糙、比較屬于感官的自私形式,而是更幽微、更難以察覺的形態(tài),例如表現為難過、悲嘆、后悔、嫉妒等形式的自私。成長的方向在于實際地、有效地實現神的內在性,以及人內在自我真實的神圣性。
第六講、第七講 病態(tài)的靈魂 /
瘋人對于可怕事物的幻象完全由日常事實取材。我們的文明建立于屠宰場上,而每個人都是在無助的痛苦、孤單的抽搐中離開這個世界。朋友,如果你反對這個說法,等你自己到了那個時刻再說。
第八講 自我分裂與統(tǒng)合 /
宗教只是達到合一的許多方式之一。彌補內心的不完全并減少內在的不和諧是一個普遍的心理過程,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心理材料中發(fā)生,不一定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現。古老的醫(yī)學曾經提到疾病的恢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逐漸痊愈,一種是快速痊愈。在精神的領域中,內存的合一也有兩種過程,一種是漸進,另一種是突然。
第九講 皈依 /
要達到某種心智結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覺、有意的;另一種是不知不覺、無意的。在皈依的歷史上,這兩種方式都可能發(fā)生。因此,可以說有兩種皈依歷程,斯塔巴克分別稱為立意型與自我交付型。
第十講 皈依(結論)/
皈依的效果為皈依者帶來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改變,雖然情感起起伏伏,這種改變是相當恒定而持久的……換言之,經過皈依的人,曾經采取宗教生活之立場的人,無論他們宗教的熱情消減多少,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傾向于認同這個宗教”。
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 圣徒性的特質 /
宗教在性格上成熟的結果可以總稱為圣徒性。圣徒性以宗教情緒為個人力量的恒常核心,具有普遍而特定的構成形態(tài),對所有的宗教都相同,我們很容易勾勒它的特征
第十四講、第十五講 圣徒性的價值 /
就其效果而言,圣徒的這些素質對于世界的福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偉大的圣徒得到立即的成功;比較一般的圣徒至少是先驅與前行者,而且他們也可能是促進俗世變得更好的酵母
第十六講、第十七講 神秘主義 /
固然,神秘狀態(tài)并不能單純地由于是神秘狀態(tài),就獲得任何權威。但較高層次的神秘狀態(tài)指出了甚至是非神秘者都會傾向的宗教情懷。它們訴說至高的理想、訴說廣大、訴說合一、訴說安全也訴說平靜
第十八講 宗教哲學 /
宗教學也要以個人經驗的事實為原始材料,它整個批判的重建過
程也都要與個人的經驗相合。它永遠無法從具體的生活離開,也
不能在概念的真空中運作。它永遠必須承認,就像每一種科學都
承認的,自然的微妙之處總是飛在它的前頭,它的公式只是一個
近似值
第十九講 宗教經驗的其他特征 /
在宗教里,我們有一部分的人類本性與意識之外或是閾下意識的領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們的直覺、假設、幻想、迷信、信仰、信念以及所有一般非理性的作用,都由它而來。它是我們夢的來源,而且很明顯,夢也會回到它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也是培養(yǎng)宗教生活的多數泉源
第二十講 結論 /
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總是包含兩個部分,客觀部分與主觀部分。客觀部分也許比主觀部分寬廣無數倍,但主觀部分卻是永遠不能被抹殺或是壓抑的??陀^部分是我們任何時刻所思考的總和,主觀部分是這個思考發(fā)生時的內在“狀態(tài)”。我以客觀的方式看到的人類經驗的全貌,都以無敵的力量逼迫我超越這種狹隘的“科學”限制。真實世界無疑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是比物質世界更復雜的構作
后 記 /
譯名對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