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理論張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學導論

張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學導論

張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學導論

定 價:¥98.00

作 者: 張世英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張世英文集
標 簽: 哲學 哲學/宗教 哲學知識讀物

ISBN: 9787301219140 出版時間: 2016-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6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第六卷收《哲學導論》一書。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際》一書,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講了作者從主客關系式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又稱在場形而上學)到人與世界融合為一、注重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轉(zhuǎn)向。其后,作者花了幾年時間,從理論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現(xiàn)當代建立在人與世界融合為一基礎上的在場與不在場相結(jié)合的生活哲學。至此,作者在這兩本書中大體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屬于個人的哲學觀,所涉及的領域除哲學本身外,還包括美學、倫理學和歷史哲學。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兩位負責人要作者為本科新生講授哲學導論課程,內(nèi)容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東西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結(jié)束本課程的講授時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學導論》一書,后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說,以哲學導論(或概論)命名的書,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介紹、講解哲學這門學科的基本知識的教科書;一類是論述作者個人哲學觀點的創(chuàng)作?!墩軐W導論》這本書屬于后者。不過,為了適應學員的需要,作者在各章節(jié)的起始還是對相關的基本知識作了一點很簡單的介紹。《張世英文集·第6卷:哲學導論》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獨創(chuàng)性的體系之作。

作者簡介

  張世英,當代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21年生,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經(jīng)濟系,后轉(zhuǎn)入哲學系,1949年畢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曾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5年轉(zhuǎn)入北京大學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領域為黑格爾哲學研究、中西哲學的融通與批判等。

圖書目錄

目錄
導言什么是哲學/
小引/
一哲學史上對哲學的界定/
二哲學是關于人對世界的態(tài)度或人生境界之學/
三哲學的分類/
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
第一章“人生在世”的兩種結(jié)構(gòu)
——“人—世界”和“主體—客體”/
一“人—世界”和“主體—客體”兩種在世結(jié)構(gòu)的
含義、區(qū)別與關系

二兩種在世結(jié)構(gòu)在中西哲學史上的表現(xiàn)/
三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具體回答/
第二章精神發(fā)展的階段/
一劃分精神發(fā)展階段的原則/
二個人精神發(fā)展的階段/
第三章兩種超越:縱向超越與橫向超越;兩種目標:相同與相通/
一縱向超越與橫向超越/
二相同與相通/
第四章兩種超越的途徑:思維與想象/
一想象不同于思維的特點/
二從重思維轉(zhuǎn)向重想象/
三想象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兩種無限觀:“思維的無限”與“想象的無限”/
一兩種無限的含義/
二對黑格爾“真無限”的批評/
三“真無限”的整體與“壞無限”的整體/
四“人生在世”的全過程/
第六章兩種真理觀:符合說與去蔽說/
一從符合說到去蔽說的轉(zhuǎn)向/
二真理的本質(zhì)在于超越和自由/
第七章論境界/
一境界的含義及其在中西哲學史上的意義/
二境界的形成/
三不同境界之間的溝通問題/
四用“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思想精神提高和
溝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第八章境界與文化/
一四種人生境界/
二個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文化的評判問題/
四在發(fā)展科學的基礎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質(zhì)/
五科學、認識活動的抽象性與審美、道德活動的具體性/
六從科學認識到人生領悟/
第九章超越自我/
一禪宗關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二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第十章超越之路/
一哲學的“奧秘性”與“公開性”/
二哲學的徹底的“公開性”在于永不脫離時間性和有限性

三超越有限的歷程/
四超越有限是一種長期磨煉的過程/
第二篇審美觀
第十一章審美意識的在世結(jié)構(gòu):人與世界的融合/
一審美意識:人與世界融合的產(chǎn)物/
二審美意識的特點:超越性/
三審美意識給人以自由/
第十二章審美意識的靈魂:驚異/
一傳統(tǒng)哲學與驚異的對立/
二審美意識的驚異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三缺乏審美意識或詩意的傳統(tǒng)哲學的終結(jié)/
四驚異是哲學和審美意識(詩意)的靈魂/
第十三章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典型說及其哲學基礎/
二顯隱說及其哲學基礎/
三真理的場所——藝術品/
四中國古典詩論的“隱秀”說/
五超越在場與功利追求/
第十四章審美意識:超越有限
——再論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理論/
二歷史/
第十五章審美價值的區(qū)分/
一黑格爾論藝術價值的區(qū)分/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決定審美價值的高低/
第十六章兩種哲學,兩種語言觀/
一西方古典哲學到現(xiàn)當代哲學的轉(zhuǎn)向/
二語言學轉(zhuǎn)向/
三語言意義的轉(zhuǎn)換/
四“大言”與“小言”/
第十七章語言的詩性與詩的語言/
一語言的詩性/
二詩的語言與非詩的語言的區(qū)別/
三中國古典詩的語言的特征和要求/
第十八章美與真善/
一古希臘時期/
二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三近代/
四現(xiàn)當代/
五真善美統(tǒng)一于“萬物一體”/
第三篇倫理觀
第十九章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
一哲學史上的道德觀/
二審美意識超越道德意識/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關于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的
關系的論述

四審美意識的超越性與現(xiàn)實性的統(tǒng)一/
第二十章人與世界的兩重性/
一“被使用的世界”與“相遇的世界”/
二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對象的活動/
三人生的最高意義:萬物一體的領悟或“我—你”
之間的相互回應/
四有“民胞物與”精神的人,能喚醒萬物與之作語言交流

五“我—你”關系的優(yōu)先地位/
六讓科技事業(yè)充滿“民胞物與”和“仁愛”精神之火與光

第二十一章人類中心主義和“民胞物與”說/
一中國哲學史上“民胞物與”和人類中心思想的統(tǒng)一/
二西方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第二十二章和諧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
——順應與理解/
一和諧論的本體論根據(jù)——萬物一體/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第二十三章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對話與獨白/
一從獨白到對話/
二儒家的“萬馬齊喑”的倫理學與哈貝馬斯的
“交談倫理學”

三理與情/
第二十四章知行問題的道德含義與認識論含義/
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意義/
二從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從道德意義的知行合一
到認識論意義的認識與實踐

三“知”哲學與“行”哲學/
四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五哲學與人生/
第四篇歷史觀
第二十五章古與今/
一伽達默爾的古今融合論/
二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計之”的歷史觀/
三古與今之間的“緊張關系”/
第二十六章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
一傳統(tǒng)的性質(zhì)與形成過程/
二對待傳統(tǒng)的正確態(tài)度/
第二十七章歷史的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
一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的含義/
二時間距離的意義/
三人生的意義在于按照歷史,不斷超出自身而
不執(zhí)著

四歷史性問題就是人生意義問題/
第二十八章中心與周邊/
一中心與周邊關系的哲學基礎/
二“萬變不離其宗”剖析/
三民族性與時代性/
四經(jīng)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
第五篇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第二十九章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一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點/
二西方哲學史的主要發(fā)展階段/
第三十章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一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征/
二主要發(fā)展階段/
第三十一章從“天人合一”到“萬有相通”/
一“天人合一”的特點/
二“萬有相通”的特點/
三“天人合一”與“萬有相通”的區(qū)別以及中西
文化史上從前者到后者的發(fā)展過程/
四在中國現(xiàn)實中“萬有相通”進展遲緩及其原因/
五“萬有相通”的哲學要求把“有我”與“忘我”結(jié)合起來/
六“萬有相通”的哲學是中華文化走向未來的明燈/
余論:希望的哲學/
一以希望哲學代替貓頭鷹哲學/
二希望就是虛擬/
三希望就是戰(zhàn)斗/
四希望與命運/
五希望與失望/
六希望與無限/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