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一 當代世界哲學的“身體”轉向
二 儒家身體觀的主流形態(tài):身心一體、心為主宰
三 身心合一前提下的修身之道
第二章 儒家蒙學教育——儒學社會化的基本途徑
一 儒家蒙學教育
二 儒家蒙學教育的實踐
三 《弟子規(guī)》所體現(xiàn)的儒家倫理道德教育
第三章 儒經與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一 什么是經典?
二 儒經與學統(tǒng)
三 儒經與核心價值
四 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五 儒經與中國文化的復興
第四章 孔子儒家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建
一 精神、精神家園、民族精神家園
二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三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四 儒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軸心
第五章 儒家中國道、教,政視野下的政教關系問題
一 “政教關系”的一般理論
二 中國道、教、政視野下的政教關系問題
三 中國歷史上政教關系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道統(tǒng)的失落與官本位之興盛——基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思考
一 從官天下到官本位
二 道統(tǒng)、學統(tǒng)與政統(tǒng)、治統(tǒng)
三 士人政府及其制度安排
四 中國官本位何以能夠大行其道
第七章 重建中國式的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關系
一 道與政合一
二 道與政的二分互動
三 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的失落與重建
第八章 寓治干教——儒家教化與社會治理
一 概念和問題
二 從“政教關系”說起
三 儒家教化對政治和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
四 儒家教化的三維展開
五 儒家教化與社會治理的多維結構
六 儒家寓治于教對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意義
第九章 以儒為主,多元整合
一 儒家是“文教”嗎?
二 儒家是否“宗教”?
三 以儒為主,多元整合
第十章 儒學與中國文化主體性的重建
一 主體性與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
二 多元文明與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重建
三 多元思想與儒學的主體性重構
四 儒者道德主體性的重塑
第十一章 王權主義覆蓋下的儒學、國學
一 王權主義的理論來源與現(xiàn)實動因
二 王權主義的基本觀點與主要特征
三 王權主義覆蓋下的儒學
四 對《關于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疑》的質疑
第十二章 古代王權政治與儒家的批判傳統(tǒng)
一 儒家與專制問題
二 先秦儒家的批判精神
三 秦漢政治文化整合與儒家限制王權的努力
四 東漢儒家的異端積極地進行思想批判
五 東漢儒家的隱者消極地反抗王權專制
六 隋唐宋明儒家高揚道統(tǒng),進行社會、政治和文化批判
七 明清儒者反政治專制和思想專制,進行社會批判
第十三章 社會儒學——儒學的現(xiàn)代轉型與復興之路
一 明清以來儒學的衰頹與遭遇
二 現(xiàn)代新儒家對儒學的現(xiàn)代化轉換及其局限
三 儒學傳統(tǒng)的三元和合結構
四 社會儒學的意蘊與展開
五 儒學的現(xiàn)代轉換與復興之路
第十四章 儒家天地人一體觀與生態(tài)文明
一 天地人一體,以人為主體
二 天地人一體:儒家生態(tài)文明理論與實踐
三 天地人一體觀的生態(tài)文明意義
第十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學與中國文化整合
一 全球化時代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帶來的問題
二 文化整合與主體性確立
三 儒學與中國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