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一下,如果每個人的胸前或者腦門上,都有一個相關健康的標識,而有一個人不幸掉到了一個死井里,無法自救,這時候只有一個人路過,而這個人的標識就是一個艾滋病患者,你說,井下的這個人,他會拒絕這個艾滋病患者對他的拯救嗎?應該是不會的,因為這個時候,他最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他的生命能不能得救??墒?,如果一位艾滋病患者倒在了路上,生命垂危,路過的人看到了又是什么態(tài)度呢?我們曾無數(shù)次地聽說過這樣的事,說是有些艾滋病患者犯事被抓,只要說出自己有艾滋病,人們就會把他給放了。我相信這些事都是真實的,因為恐懼常常讓人丟失人性。”這本書講述的是杜麗群和艾滋病患者的故事。杜麗群,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艾滋病科護士長,在艾滋病護理這個特殊的崗位默默奉獻八年,用責任、生命和愛筑就了一道人性之墻。艾滋病人,這個容易被社會拋棄和歧視的群體,卻得到了杜麗群和她的團隊難以想象的悉心照顧和關愛。著名作家鬼子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業(yè),我們的職業(yè)決定了我們成不了治療艾滋病的醫(yī)生,也成不了治療艾滋病的護士,但我們可以成為像杜麗群這樣的好人,我們可以像杜麗群那樣尊重所有的生命,因為尊重生命是文明社會最根本的標志,失去了這個根本,我們的道德就會慢慢生銹,就會一點一點地脫落,然后生命與生命之間就會慢慢地冷漠,慢慢地就會失去陽光,慢慢地就會接近黑暗,社會上的很多問題,其實就是在黑暗中產生的。”這本書便是將好人的事跡展現(xiàn)出來,讓更多的人感受溫暖,理解人性,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