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歌謠是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祖祖輩輩在漫長的社會生產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作的,是民間語言藝術的結晶。這些歌謠凝聚了民間歌手的匠心和才華,閃爍著底層民眾思想和智慧的光輝,不但是勞動者生產、生活的生動寫照,同時還表達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在極為通俗易懂的字里行間濃縮了人間的喜怒哀樂。廣西各民族喜歌善唱的傳統(tǒng)是孕育豐富多彩的廣西歌謠文化的必備條件,各有特色的口語方言以及韻律格式的差異造就了格調優(yōu)美、風格迥異的民間歌謠形式。廣西歌謠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其中比較有典型性的歌謠作品為傳唱上古神話的創(chuàng)世古歌、反映風俗禮儀的習俗歌以及貼近民眾真實命運的生活歌。這些歌謠或被民眾即興創(chuàng)編,又或傳抄于師公唱本之中,抑或又寄存于各類傳統(tǒng)歌圩及信仰習俗活動中,講究押調押韻,句式長短不一,善用比喻、借代、夸張、反復、用典、象征、比興、襯托等表現手法,唱誦起來朗朗上口,委婉動聽,深受各族男女老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