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颙思想,不揣愚陋,以為需要涉及者尚多,茲舉數端:其一,總體看,二曲思想根基為陽明學,但兼攝程朱,也融合了陽明后學的思想。二曲是如何兼攝程朱與圓融陽明思想,如何吸收陽明后學思想的,這些仍需要系統(tǒng)梳理。其二,學術責任跟政治、社會的關系問題。明亡教訓與包括陽明后學在內的理學所展現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等墮落學風,及其晚明以來講學的通俗化、世俗化,深刻影響到二曲對學術責任的認識,其中不僅包括道統(tǒng)意識、關學學統(tǒng)意識等,還包括政治社會意識,乃至遺民意識。《關學文庫·學術研究系列:李颙評傳》缺乏這方面的深入考察。其三,就二曲學履看,其思想成熟較早,然而,二曲不同時期的思想側重點是什么?《四書反身錄》為其晚年*成熟的作品,其具體特點是什么?和前期思想有何關系?其四,二曲弟子眾多,然而能傳其學者不過王心敬等寥寥數人,隨著程朱理學、顏李學派在關中的發(fā)展,關中二曲學派基本是二代而消亡,其中也應有二曲思想的內在原因,這種內在原因是什么?二曲曾講學江南,其江南弟子亦不少,二曲學說又如何在江南發(fā)展的?其五,二曲與王心敬、王吉相、楊岫等人思想的異同如何?換言之,二曲后學是如何繼承和吸收二曲思想的?其六,二曲在世時,與王弘撰、劉宗泗、楊甲仁、朱書等諸多學者有過論學,這些論學仍需要進一步辨析。以上問題在張波著的《李颙評傳》中基本沒有呈現,尚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以便能立體性地展現二曲其人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