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作品集中國文學作品集紀曉嵐筆下的儒佛道

紀曉嵐筆下的儒佛道

紀曉嵐筆下的儒佛道

定 價:¥38.00

作 者: 孫宗民 著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07681083 出版時間: 2015-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 312 字數:  

內容簡介

  《紀曉嵐筆下的儒佛道》作者以《閱微》中的“本旨”、“體用”二說為綱,以與之相關的其他三百余則小故事為目,經過綜合分析與考證,從本原及末流兩個層面,概括地闡述了紀曉嵐對儒佛道的真實態(tài)度與認識,并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對其評說儒佛道的思想與學術意義,作了中肯的評價。

作者簡介

  孫宗民,1949年生于山東萊陽,教授級高級會計師。曾在部隊服役六年,之后長期在煉油化工企業(yè)工作,主要負責煉化生產及產品銷售的財務管理,2009年退休。

圖書目錄

前 言 1
概 述 1
第一章 儒的亮點與貽患 9
第一節(jié) 紀曉嵐對孔子原創(chuàng)儒學的基本態(tài)度與認識 10
一、孔子學說的亮點10
二、孔子注重其學說的實用性,程朱學派不及13
三、儒家學說影響深遠13
四、儒家學說的傳承歷經三個時段14
五、孔子的為政以德說教不具可行性17
六、實踐出真知,孔子的上智下愚之說沒有道理22
七、《六經》為人所共有,孔子作《易》,但為一二上智設25
八、儒家學術不是萬能的30
第二節(jié) 紀曉嵐對程朱學派與程朱理學的基本態(tài)度與認識 31
一、洛閩諸儒崇尚心性空談,敗壞了學風與政風31
二、講學家近名好勝、自命圣賢,其貽害大于佛、道33
三、講學家泥于古禮,動以一死責人35
四、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之說,對婦女的迫害太深37
五、儒者外假仁德之名,暗行人欲之實39
六、程朱理學是一把無形的殺人刀41
七、講學家罔顧史實,詆毀齊桓公、管仲的為政功績43
八、以講經求科第、立門戶,經越講越荒唐45
九、明清兩朝尊崇理學,彌重科舉,貽患巨大47
第三節(jié) 儒之本旨,明體達用而已 58
一、明體達用即以仁為體,以禮為用58
二、為政以德是仁與禮體用關系的完整體現62
三、孔子在《論語》中的一些話語,易為后人所詬病63
第四節(jié) 儒以修己為體,以治人為用 66
一、儒以修己為體,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亮點67
二、儒以治人為用,不具可行性69
第五節(jié) 文章記誦,非也 72
一、文章記誦使讀書人成為無用之材72
二、文章記誦窒息了中國的創(chuàng)新文化73
第六節(jié) 談天說性,亦非也 75
一、談天說性的目的是扶起三綱五常75
二、談天說性與孔子也有思想淵源77
三、朱子理學在立論上是一隅之見79
第七節(jié) 紀曉嵐批儒的原因分析 83
一、社會思潮的影響83
二、對儒之本旨有深透的把握90
三、對清王朝用單一的儒家思想治國的憂慮92
第八節(jié) 紀曉嵐評說儒,有助于我們客觀公正地認識儒 93
一、孔子的為政理念和能力與管仲相比差距太大93
二、孔子是專制者和宋儒共同追捧起來的,朱熹功不可沒102
三、獨尊儒學并用以選人治國,是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主要成因121
四、儒家學說有其局限性,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博
采眾長127
第二章 佛只是勸人為善,為善自受福 133
第一節(jié) 紀曉嵐對佛教的基本態(tài)度與認識 135
一、認識佛教,要從原始佛教開始135
二、佛教能在中國長期流行,是其教義對覺悟人生、促人向善有積極作用136
三、佛只是勸人為善,若供養(yǎng)求佛可以降福,則佛如貪官受賄無異137
四、供佛不如施丐者138
五、人既造惡業(yè)又求解脫,佛祖也無能為力,懺悔改過是唯一途徑139
六、因果牽纏,無施不報;冥司業(yè)鏡,罪有攸歸140
七、人定勝天,緣起論否定了天命論147
八、原始佛教的無我與涅槃之說有存疑之處149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的末流貽患 152
一、僧徒誘人布施,有晦佛之本旨152
二、布施須用己財,有心布施無益,蕓蕓施主卻大都處于
茫然155
三、信徒愚癡,自信持齋誦咒可以免罪158
四、逢場作秀,信徒以限定的某日持戒為功德159
五、唐儒、宋儒都批佛,但僧徒畏懼唐儒160
第三節(jié) 佛之本旨,無生無滅而已 163
一、無生無滅是釋迦牟尼所設立的最高修行目標163
二、《阿含經》中的誕妄與不盡善處184
第四節(jié) 佛以定為體,以慈為用 186
一、佛以定為體,以慈為用,說的就是按有漏法修行186
二、紀曉嵐以有漏法評說佛教,是他對佛之本旨準確把握的體現187
第五節(jié) 布施供養(yǎng),非也 188
一、釋迦牟尼對布施供養(yǎng)的基本態(tài)度與要求188
二、檀施供養(yǎng)過度,既勞民傷財,同時又給佛教帶來
了災難192
第六節(jié) 機鋒語錄,亦非也 195
一、機鋒語錄是禪宗頓悟派為實現言下成佛需要而產生195
二、宋以后,機鋒語錄之佛統(tǒng)領了禪宗頓悟派197
三、頓悟派的根本問題是違背了釋迦牟尼存在決定意識的基本教理203
第七節(jié) 紀曉嵐評說佛教對我們的啟示 208
一、中國佛教在設教對象及修行取向與方法上有別于佛之本旨208
二、《閱微》中所說的佛之末流的貽患,當今社會依然存在214
第三章 道家清凈,方士幻化,二者本非一途 217
第一節(jié) 紀曉嵐對道家學說的基本態(tài)度與認識 219
一、風俗質樸之地,其異類也淳良如是220
二、老子的知足說教,是垂世千古的探本之論221
三、積而不散,怨之府也;怨之所歸,禍之叢也223
四、老子的學說若僅用以養(yǎng)生,只能視其為粗淺者225
五、天地無心,視聽在民226
六、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227
七、任何人都不能做法外施虐的過分之事228
八、老子的和光之說,能運用好就是高人一等229
九、沖和之氣,化生萬物230
第二節(jié) 紀曉嵐對方士、道士之術的態(tài)度與認識 233
一、方士以術充道,導致神仙泛濫,而術中也有假冒者233
二、一切術數,皆無所用235
三、服藥求神仙,多為藥所誤243
第三節(jié) 道之本旨,清凈沖虛而已 245
一、清凈沖虛,從宏觀上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245
二、道家學說為法治理論的完善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250
三、老子的道家學說也有易為人非議之處252
第四節(jié) 道以靜為體,以柔為用 254
一、體用說從微觀上闡明了人的處世準則及為政方略254
二、老子的道家思想影響深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255
第五節(jié) 章咒符箓,非也 257
第六節(jié) 爐火服餌,亦非也 258
第七節(jié) 紀曉嵐評說道與術的現實意義 259
一、本旨說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今仍需我們高度重視259
二、體用說體現了人生處世從政的辯證思維,對我們仍有警示作用260
三、一切術數,皆無所用,仍是今天我們要重新認識的問題265
第四章 紀曉嵐以筆記小說評說儒、佛、道的動因分析 269
參考文獻 28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