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叢書”總序
第一章 引子:心理理論研究的由來
第一節(jié) 引子:“心理理論”研究起源
第二節(jié) 心理理論的概念
第三節(jié) 心理理論研究:脈絡和走向
第二章 兒童對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的方法
一 臨床法和訪談法
二 非言語行為測量
三 認知神經科學測量
第二節(jié) 兒童對不同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及其測試任務
一 兒童對目的和意圖的理解
二 信念理解
三 視覺觀點理解
四 愿望理解
五 情緒理解
六 失言理解測試
七 矩陣博弈范式
八“思想泡”技術
第三節(jié) 青少年和成人對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及研究方法
一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理論能力的發(fā)展趨勢-
二 成人心理理論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起源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來自非人靈長類研究的證據:連續(xù)性和獨特性
一 非人靈長類具有心理理論嗎?30年后的回答
二 心理理論概念的界定和對實驗結果的解釋
三 非人靈長類和兒童的心理理論比較:可比性和結果
四 從非人靈長類到人:心理理論發(fā)展的起源和連續(xù)性
第二節(jié) 兒童何時具有心理理論能力:基礎和標志
一 關于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起點
二 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萌芽:盯視追隨和假裝
第四章 異常人群對世界的理解:心理理論能力損傷及其機制
第一節(jié) 孤獨癥的心理理論損傷及其機制
一 孤獨癥的心理理論損傷
二 語言能力對孤獨癥心理理論的影響
三 孤獨癥心理理論損傷的機制
四 孤獨癥的早期檢測和訓練:心理理論研究應用
第二節(jié) 聾童的心理理論損傷及其機制
一 聾童的心理理論損傷及其研究方法
二 聾童的心理理論和語言發(fā)展的關系
第五章 心理理論與其他認知因素的關系
第一節(jié) 心理理論與執(zhí)行功能
一 執(zhí)行功能的概念和主要測試任務
二 執(zhí)行功能和心理理論的關系
三 對特殊人群的研究和神經機制研究
第二節(jié) 心理理論與語言
一 對語言和心理理論關系的考察
二 句法和錯誤信念理解
三 對補語句子結構和錯誤信念理解關系的解釋
第六章 心理理論與家庭及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
第一節(jié) 家庭基本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一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二 兄弟姐妹數量和類型
第二節(jié) 父母與兒童互動子系統(tǒng)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一 依戀類型
二 父母教養(yǎng)方式
三 母親情緒表達
四 親子游戲
第三節(jié) 兄弟姐妹與兒童互動子系統(tǒng)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一 合作與沖突
二 假裝游戲
第四節(jié) 心理狀態(tài)術語的使用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第七章 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因素與心理理論關系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jié) 家庭環(huán)境因素與心理理論發(fā)展
一 問題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和分析
四 討論
第二節(jié)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心理狀態(tài)術語與心理理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與分析
四 討論
五 結診
第三節(jié) 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師生關系和同伴交往能力:縱向分析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和分析
四 討論
五 結論
第四節(jié) 3-5歲兒童的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氣質的關系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和分析
四 討論
五 結論
第五節(jié) 師生對話交流與心理理論關系的初步探討:質的分析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和分析
四 討論
五 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第六節(jié) 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同伴交往能力和語言發(fā)展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和分析
四 討論
五 結論
第八章 嬰兒的心理理論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嬰幼兒心理理論的表現
一 聯合注意
二 情緒理解
三 意圖理解
四 愿望理解
五 錯誤信念理解
第二節(jié) 嬰幼兒心理理論研究新范式
第三節(jié) 嬰兒心理理解能力發(fā)展的認知機制和環(huán)境機制
一 認知機制
二 環(huán)境機制
第四節(jié) 嬰兒心理理解能力的神經機制和遺傳機制
一 神經機制
二 遺傳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一)游戲互動情況訪談提綱
(二)親子互動記錄紙
(三)依戀Q分類結果記錄紙
(四)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五)師生關系量表
(六)幼兒社會行為教師評定問卷
(七)家庭基本環(huán)境問卷
(八)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