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苯教文化的研究歷來是我國藏學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雖然苯教文化是藏民族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從時間上講,上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象雄文明,下可以論及21世紀的苯教及其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從空間上講,它遍及整個青藏高原,曾經是青藏高原唯一的宗教信仰,今天也同樣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文化傳統(tǒng),但是,從公元11世紀開始,佛教在青藏高原逐漸占有主導地位以后,苯教這個曾經主導藏民族幾千年的宗教信仰系統(tǒng)開始走向衰敗,逐漸成為只能在偏遠地帶生存的一個小型宗教。盡管如此,不僅現(xiàn)存的苯教寺院、苯教文獻、苯教徒和苯教的活動一直直接地影響著藏民族,更重要的是,在一千多年苯教和佛教相互斗爭和相互吸收中,融入佛教的苯教文化內容仍然通過藏傳佛教的文獻、活動和觀念間接地影響著藏民族,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影響更加易于接受。因此,苯教雖然在藏區(qū)已經變成一個弱勢宗教,但苯教及其相關的文化傳統(tǒng)對藏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心態(tài)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卻一點也不亞于佛教。
自從在青藏高原的社會地位開始降低后,苯教逐漸躲到比較偏遠的、僻靜的、遠離地區(qū)政治文化中心的地方休養(yǎng)生息,以保持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因而,苯教文獻的出版和傳播也因這種大氣候的影響而受到極大的限制,這種情況造成了苯教歷史上除了兩套僅有的苯教大藏經及少量的文獻曾經木刻出版以外,絕大多數(shù)文獻都以手抄本的形式傳世,可見苯教文獻的傳播量無法與藏傳佛教文獻相比。實際上這也是我國藏學研究未能更多地關注苯教文化的原因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藏學界才開始出現(xiàn)一些研究苯教文化的學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