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藏文叫“撒瓦喜饒”,意思是根本智慧。哲學的“哲”就是智慧之意,哲學就是智慧之學?!鞍闳簟?,也是智慧的意思,但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陀的智慧。應成不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以破斥、反駁的方式來作分析。比如一個人一定要往邪路上走,往危險的道路上走,你告訴他說那條道路很危險,他可能不會聽。那好,你走吧,我就帶你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把你帶到懸崖絕壁上,這時你還怎么往下走?認識到自己確實是走錯了,自己也就因此覺悟了,就愿意返回了。
有和無、常和無常都是二元對立,是其反面存在的相對存在,二元對立消失,這就是中觀。沏爾巴斯基把中觀論稱作“相對論哲學”,中觀講的就是相對論,最主要的因緣是相對因緣,而不是一般的因緣。
一切煩惱的溫床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所以破我執(zhí)和法執(zhí)是中觀里的重點,核心是認識佛法二諦義。中觀見,是破除實有和虛無這兩種錯誤的見才得到的見解,一般也叫做“無見”。為什么叫無見呢?因為在世俗的見解中,或者是有,或者是沒有,只有這樣對立的兩分法。在中觀見看來,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它破除了獨立自性的有、恒常的有,也破除了連法體都否認的虛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