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藝術的文化釋讀:審美人類學微觀研究》是對中國成文史以前幾件最重要的藝術作品做跨學科、跨文化、跨時空的“開放性”闡釋(所以又叫作“審美人類學微觀研究”,列為上海交通大學文學人類學中心研究課題之一)。半坡魚紋人面與網“伴出”,額有開口,可能是祝愿“飛翔的靈魂”驅魚入網;馬家窯“割紋人首”器蓋,腦后蟠蛇,可能用為增殖、祈雨巫術;濮陽西水坡蚌塑夾衛(wèi)墓主人,是為了凸顯“中心話語”的權威;閻村“鸛鳥石斧”彩繪,除了炫示男性霸權之外,還可能涉及‘再生”;咬尾者的紅山文化玉蟲龍則明顯體現(xiàn)“永恒回歸”圖式,還跟“玉龍禱旱”相關;所謂“三孔式”或“連環(huán)形”玉飾是雙蛇交纏的高度抽象;“勾云形器’則可能是蚌蜃——女陰意象;河姆渡牙雕,一雙太陽神鳥正在孵育或護衛(wèi)“宇宙卵”;而良渚“神人獸面”兼體造型則是在炫耀“有牙女陰”……《中國早期藝術的文化釋讀:審美人類學微觀研究》嘗試“圖像證史”,以“有證據(jù)假謝’來驗證“物的敘事”。還嘗試使用建構主義或“中程模式”,來進行“美術考古”或審美人類學的個案研究。有些說法平實卻新穎,只是多數(shù)專家習焉不察;有些不免流于奇誕,但也是為了激起爭論,以使真理愈辯愈明。它們可以證謬,因此也可以證實——上述每件“問題標本”已有20~30種“新解”或“異說”,《中國早期藝術的文化釋讀:審美人類學微觀研究》謹予簡介,卻從根本上加以質難,其間的是非曲直短長,只有留待學術中人與愛好者來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