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ArthurChristopherBenson,1862~1925)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xué)莫德林學(xué)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學(xué)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tǒng),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學(xué)者和多產(chǎn)作家。他曾就讀于伊頓公學(xué)和劍橋大學(xué)的國王學(xué)院,并在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xué)和劍橋大學(xué)的莫德林學(xué)院講授英國文學(xué),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學(xué)校校長。1915~1925年間,他擔任莫德林學(xué)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世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chǎn),代表作有:《障山及其他故事》(TheHillofTroubleandOtherStories)、《日落島》(TheIslesof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ChildoftheDawn)、《吟游詩人保羅及其他故事》(PaultheMinstrelandOtherStories)、《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學(xué)之窗》(From aCollege Window)、《無所畏懼》(WhereNoFearWas)、《劍橋教育論文集》(CambridgeEssaysonEducation)、《靜水之旁》(BesideStillWater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