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1 二氧化硫的來源及危害
1.1.1 二氧化硫的來源
1.1.2 二氧化硫的毒性和危害
1.2 我國二氧化硫污染及控制現狀
1.2.1 二氧化硫排放現狀
1.2.2 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現狀
1.2.3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現狀
1.3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術
1.3.1 燃燒前脫硫
1.3.2 燃燒中脫硫
1.3.3 燃燒后脫硫
1.4 煙氣脫硫技術的應用現狀及發(fā)展方向
1.4.1 煙氣脫硫技術的應用現狀
1.4.2 煙氣脫硫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1.5 濕法煙氣脫硫過程的傳質一反應模型的研究進展
1.5.1 濕法煙氣脫硫氣液吸收模型的研究進展
1.5.2 堿液吸收SO2傳質模型的研究進展
1.6 研究背景、內容及意義
1.6.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6.2 研究內容
第二章 煙氣中二氧化硫的鈉堿吸收特性研究
2.1 吸收過程的理論分析
2.1.1 氣液平衡
2.1.2 物理吸收和化學吸收
2.1.3 填料塔內的氣液傳質分析
2.1.4 SO2在水中的溶解吸收
2.1.5 SO2在鈉堿溶液中的溶解吸收
2.2 脫硫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2.3 鈉堿脫硫過程中SO2吸收極限參數的計算
2.3.1 鈉堿吸收SO2的化學反應機理
2.3.2 不同pH吸收液下的脫硫容量
第三章 填料塔中鈉堿煙氣脫硫實驗研究
3.1 實驗裝置與流程
3.1.1 吸收塔設計
3.1.2 填料塔中填料的選擇
3.1.3 吸收劑
3.1.4 其他設備參數
3.2 實驗參數的測定
3.2.1 煙氣流量測量
3.2.2 煙氣中SO2濃度測量
3.2.3 其他分析項目及測試方法
3.3 實驗方案
第四章 各操作因素對吸收效果的影響分析
4.1 吸收液pH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2 液氣比(L/G)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3 空塔氣速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4 進口SO2濃度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5 吸收液溫度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6 煙氣溫度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7 吸收劑初始濃度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4.8 小結
第五章 鈉堿脫硫體系氣液吸收過程的數學模型研究
5.1 基于雙膜理論描述液相化學吸收的速率級模型及其求解
5.1.1 液相化學吸收模型的建立
5.1.2 液相化學吸收模型的求解
5.2 鈉堿煙氣脫硫體系氣液吸收的系統(tǒng)描述
5.3 鈉堿脫硫體系氣液吸收的模型方程
5.3.1 吸收塔物料衡算方程
5.3.2 膜內組分的擴散和反應
5.4 鈉堿脫硫體系的氣液吸收模型中物理特性參數的估算
5.4.1 擴散系數
5.4.2 離解平衡常數和溶解度常數
5.4.3 傳質系數、界面面積及液膜厚度
5.5 鈉堿脫硫體系氣液吸收模型的求解
5.6 鈉堿脫硫體系氣液吸收過程的數值模擬結果和討論
5.6.1 模型的賦值
5.6.2 液膜內組分的濃度分布
5.6.3 沿填料高度分布的SO2分壓、傳質速率及pH
5.6.4 吸收增強因子和氣膜、液膜的阻力
5.6.5 煙氣中SO2濃度對脫硫效率的影響
第六章 鈉堿脫硫系統(tǒng)中填料塔的工業(yè)設計
6.1 化學吸收塔填料層高度的計算方法
6.2 填料塔設計方法驗證
6.3 填料塔的工業(yè)設計
6.3.1 工藝參數和設計要求
6.3.2 塔徑計算
6.3.3 填料層高度計算
6.3.4 塔內件的選型
6.3.5 塔高計算
6.3.6 全塔壓降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2 建議
附錄1 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
附錄2 燃煤發(fā)電機組脫硫電價及脫硫設施運行管理辦法
附錄3 亞硫酸鹽的測定——碘量法
附錄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