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作品集中國文學作品集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精)

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精)

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精)

定 價:¥49.00

作 者: 張偉然 著
出版社: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文學 文學理論

ISBN: 9787101102000 出版時間: 2014-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7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不過相對而言,《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特別關注一些類型化的地理意象。這些意象之所以能類型化,顯然是可以反映一些特定的文化觀念,具有特別豐富的文化地理價值?,F(xiàn)在略陳《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的學術構(gòu)想。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區(qū)域”,屬于感覺文化區(qū)的研究。之前筆者做過一項湖北的工作,已見于上述。湖北那項研究在空間上是一個區(qū)域,時代則從先秦一直通下來。這一章在時間上只包括唐,屬于斷代性質(zhì);空間上就沒有再截取,覆蓋了全國。這是參考譚其驤先生生前的理路,做兩個相互對稱的樣本,以期對于感覺文化區(qū)在中國歷史上的表現(xiàn)建立縱橫兩方面的參照。以往學界對于文化區(qū)的探討,主要是基于形式文化區(qū)。那種研究看起來很客觀,因為每個區(qū)都是根據(jù)某項具體指標而劃出來的,不是主觀認同出來的。但選取指標本身是一項不免主觀的工作。況且,就資料而言,現(xiàn)存史料的分辨率顯然不可能一致。例如《史》、《漢》中記中原地區(qū)的風俗連宋、衛(wèi)都可以分得很清楚,而廣大的南方楚越之地則大而化之。因此筆者越來越傾向于認為,對于歷史文化區(qū)域的研究,感覺文化區(qū)比形式文化區(qū)更有意義。因為前者是通過古人的認同而復原出來的,它本身就是當時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結(jié)構(gòu)性的一部分。曾經(jīng)用于指導古人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影響其對世界的認知。形式文化區(qū)當然也有意義,但它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求證的意義;它對今人的意義可能更大于對古人的意義。限于時間和精力,《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對感覺文化區(qū)只討論了唐代。但有唐綿延近三百年,衣冠文物之盛,影響所及并不止于它實際存在的那段時間。同時,感覺文化區(qū)大多由來有自,形成之后也并非朝夕可改。因此,希望本章不僅對中古時期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時期的相關探討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第二章“地名與文學作品的空間邏輯”,內(nèi)容分四部分,圍繞的是“江漢”和“洞庭”兩個地名,強調(diào)的其實都是一個空間邏輯的問題。文學史研究對于歷史地名向來重視,但由于其目標只在讀通文學作品,帶有很強的實用傾向,因而文學史學者所做的地名考釋往往只強調(diào)具體語境,而不關心一般情形,不關注歷史地名本身的規(guī)則。例如,他們不太注意區(qū)分地名的“特指”與“泛指”,也就是地名的本義與引申義。以至于見到杜甫在某首詩中用“江漢”指巴蜀,便以為“江漢”這一地名中本來就有指巴蜀這么一個義項。一個有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們硬劈成兩個。更要命的是,他們還會從個人的想象出發(fā),對歷史地名作出一些純邏輯的推論。例如,他們注意到嘉陵江有條支流在某些文獻中曾被稱作“西漢水”,便說嘉陵江流域有江、有漢,因之可稱“江漢”。他們注意到三國時孫吳曾領有今湖南省境,便斷定今湖南在歷史上亦可稱“吳”。而全然不顧“江漢”、“吳”這兩個地名在歷史上的實際使用情況。這從實質(zhì)上已不是在研究歷史,而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了。要研究歷史,這樣做演繹是不行的,得做歸納。得從古人對某地名的具體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確切依據(jù),以及其使用的實際情形。那樣的結(jié)論才是科學、合理、可信的。近年筆者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地理在古代是一門很實用的學問,是古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一日或缺的。因此,從地名之間的空間關系,可以對文學作品作出一些基本判斷。由于空間關系很直觀,一目了然,通過空間邏輯得出的判斷往往比其他邏輯更過硬。中古時期的小說對人物、時代往往虛構(gòu),而對空間場景卻大多采取征實的態(tài)度,以至于史家經(jīng)常引小說作為空間史料,這應該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特點。第三章“類型化文學意象的地理淵源”,是筆者關于文學地理的一種嘗試。近年來文學地理的研究頗為引人注目,特別在文學史界,出現(xiàn)了若干種專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對作家和作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因而其中的“地理”往往只體現(xiàn)為一種分布態(tài)勢,或者是作為背景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事實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參與文學創(chuàng)作。它可以成為作家的靈感,作家發(fā)揮想象力的憑據(jù),從而形成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類型化意象。本章分三節(jié)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地理意象,第一節(jié)巫山神女為虛擬文學人物,第二節(jié)瀟湘為一文化地域,第三節(jié)竹林寺傳說為具有特定文學內(nèi)涵的空間類型。其中第一節(jié)視角比較獨特,第三節(jié)內(nèi)容較為稀見,相關研究都很少;而第二節(jié)則學界頗多相關成果,特別是關于“瀟湘”語匯以及繪畫中的瀟湘圖、瀟湘八景,近年發(fā)表的各種論著簡直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關于瀟湘圖畫的研究比較偏向藝術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雖然也會涉及瀟湘意象,畢竟非其研究主旨;而關于“瀟湘”語匯的探討,則必然要對“瀟湘”意象進行分析。在這里可以看出視野的分殊。從文學角度探討“瀟湘”意象,雖然也不能不考量“瀟湘”作為地理實體,但目標還是其中的“意”,如恨別思歸、愁苦閑適之類①。而《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作為一項歷史地理學研究,關鍵是考察其中的“象”;即,瀟湘作為一個地理空間而給人留下的空間感、場景感。這種空間感不是哲學、社會學意義上用以形容“公共領域”的“空間”,而是有長寬高、有聲光色的物理空間給人的感覺?!吨泄盼膶W的地理意象》尤想揭示其作為一種空間概念在歷史上的流變過程。在中古文學中,類型化的地理意象非常多,以往很少加以專門探討。這方面還需將來繼續(xù)努力。例如中古樂府中的“巫山高”、“隴頭水”,唐人吟詠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詞牌中的“望江南”、“八聲甘州”等等,都值得展開作專題探討。第四章“‘禽言’與環(huán)境感知中的生態(tài)呈現(xiàn)”,旨在討論地理意象的深化過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將地理意象看作靜態(tài)概念,然后對其展開討論;而這一章則以鳥聲為中心,著重探討地理意象的動態(tài)變化。毋庸贅言,地理感知是一個不斷對既有知識進行更新、顛覆、轉(zhuǎn)化的過程。其中既受制于環(huán)境本身,更受制于文化取向、知識背景等人文因素。環(huán)境產(chǎn)生刺激,文化背景決定接受及轉(zhuǎn)化能力??梢哉f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tài)反饋過程。中古以前,中國文學對于鳥聲的感知非常單薄?!对姟啡匐m然以“關關雎鳩”開篇,但其中的鳥聲單調(diào)無比。而且,字里行間的人鳥關系非常淡漠。詩中有“鳥言”,但純粹只是詩人的想象,與環(huán)境感知中的鳥聲無關。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唐前期。因而,永嘉喪亂后大量北方詩人移居南方,新鮮的地理環(huán)境刺激他們只是在視覺上有所發(fā)現(xiàn),由此在中國文學中興起田園詩、山水詩。中唐以后,遷流到南方的北方詩人開始用聽覺感知環(huán)境,這才發(fā)現(xiàn)鳥聲對于環(huán)境的價值。于是人鳥之間的感情距離也大為拉近。醞釀到北宋,終于由自小與禽鳥相親近的南方詩人寫出成熟的禽言詩。

作者簡介

  張偉然,196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仁縣。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師從何業(yè)恒教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讀于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師從譚其驤教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晉升副教授,2000年至2001年于日本愛知大學作訪問研究,2003年晉升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基金青年學者?,F(xiàn)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一、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的思維傳統(tǒng)
二、從文化水平、文化面貌到地理感知
三、本書的寫作緣起及學術構(gòu)想
第一章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區(qū)域
一、關于感覺文化區(qū)
二、華夷之界:唐代中華文化的空間范圍
三、山川之異(上):北方各區(qū)
四、山川之異(下):南方各區(qū)
五、唐人對于文化地域的感知
第二章 地名與文學作品的空間邏輯
一、杜詩中的“江漢
二、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考偽
三、中古文學作品中“江漢”含義的再討論
四、《柳毅傳》中的“洞庭
第三章 類型化文學意象的地理淵源
一、“巫山神女”的生成環(huán)境
二、“瀟湘”的意象及其流變
三、“竹林寺”與“桃花源
第四章 “禽言”與環(huán)境感知中的生態(tài)呈現(xiàn)
一、關于禽言詩的一段學術公案
二、古人筆下的鳥禽言語
三、“鳥言”與其特定的生態(tài)
四、“禽言”興起的時空過程
五、禽言詩的生態(tài)背景
六、環(huán)境刺激與文化感應
七、從地理交流到生態(tài)發(fā)現(xiàn)
結(jié)論
一、地理經(jīng)驗與本土問題
二、學科間的互濟
地圖
圖1-1 唐代文化區(qū)域意象圖
圖1-2 唐代十道圖
圖2-1 杜甫在南方主要活動空間
圖2-2 《上安州裴長史書》空間邏輯示意圖
圖2-3 柳毅傳書空間示意圖
圖3-1 湘江水系圖
圖4-1 十五國風圖
圖4-2 漢代方言分布圖
圖4-3 五藏山經(jīng)地域范圍圖
圖4-4 歷代禽言詩作者籍貫分布圖
圖4-5 中國動物地理區(qū)劃圖
列表
表4-1 鳥禽言語的意義分別
表4-2 歷代禽言詩作者籍貫分布
表4-3 歷代禽言詩篇數(shù)
表Ⅳ1 《詩經(jīng)》鳥類表
表Ⅳ2 《山經(jīng)》自呼名之動物分布
表Ⅳ3 自宋至清禽言詩及其作者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