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二朝,廣州“一口通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貿易口岸,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地位凸顯。十三行的中國商人,為開拓國際貿易新求變,獨領風騷,對中國經濟影響甚鉅。然而,他們一面是皇朝特許的壟斷商人,可獲高額利潤,人稱其為“富可敵國”的官商;另一面,他們又深受封建專制與國外黑暗勢力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備受歧視的民商;他們受到嚴苛的限制,還得承擔巨額的苛捐雜稅,并且要承擔一切經濟活動與涉外貿易的風險,以及賠償其他同行破產給當局與外商帶來的損失。他們的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悲劇角色。1822年及1843年兩場大火,終于讓他們在一片毀譽聲中最后寂滅。而他們的后人,也不再有誰重操舊業(yè)。重新認識這批民商的歷史價值,破譯他們的行為,心理深層的“密碼”,對今日的改革開放不無借鑒意義,為此,此書對這一段近古史,予以了“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