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云:“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嵇康嚴拒山濤,則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蘇軾清醒,深明己身“黑白太明,難于處眾”。此誠如裴斐先生所云,作家皆方,如若處圓以自適,則無異浩然氣消、自損才力,終至一蹶不振。自大鵬出蜀,振翼天下,至于臨路悲歌,哀鳴冶蕩,太白才氣凜然,筆底龍蛇,不曾半分氣餒,當是第一等方者。百代之下,慕者颯踏紛紜,遍布宇內。故以往李白研究無論文獻、理論,常以知人論世手法,周旋于“方”、“圓”之內,或揚或抑,宛如鏡像聚焦:以白為樞機,則君主王侯、詩朋酒友、舂衣鄰女、喚客胡姬莫不調度在側;以白為至大,則白盤明月、敬亭山川、五花駿馬、郁金美酒莫不至小同一。然,白雖有謫仙之稱,實則偃蹇俗世,不得拔腳于風塵之外!以“道統(tǒng)”而觀,全然鈞陶巨磨上一螻蟻,與眾士子無異,緩急隨行,何得自控,更莫提隨意為方,刻意為圓。竊以為,將太白置于道統(tǒng)中,調轉視域,平和而觀,或可于其詩文珍寶中拾得新鮮理趣,于近人亦有別樣啟發(fā)。筆者目前專意于此,在梳理前期研究成果時,特將李白、道統(tǒng)相關作品別為兩類,以備廓清理路、攬理頭緒。書中所呈“白也無敵”、“道心惟微”兩部分即為此?!扮R花三弄”為筆者首次觸及古典小說研究所作,遵從本心,不拘成法。李汝珍妙筆,天文地理、百工技藝悉得調度奔走,以供奉仙子煙塵之旅。時人嘖嘖稱奇,拊掌激賞者有,以李氏炫才不以為然者有?;蛞詾檎偌抛?,各成一篇,廣聚異聞,錯雜編排,即可攢成別部《鏡花》,何勞李氏窮盡三十年功力?然,天下分一石才者不少,成此皇皇巨著者罕矣。其自有將百衲衣一領提攜、襟袖振起之方略,如才女榜的巧設,對《山海經》的翻新演繹,對女子才德的重新思索。至于“易則易知”、“瓊林碎玉”兩類,是筆者對各體文學的雜論,均為興之所至,有感而發(fā)。在轉入中文系之前,筆者于《周易》文本甚少觸及,后因導師令思索“文”之本源,遂想從人文淵藪中汲一瓢飲,未想一發(fā)不可收拾,每有所得,輒零散記下,最后集結成文,于課堂教學中亦時常浸潤發(fā)揮。此外,樂府長篇高古爽朗,文心雕龍宏富如堂,世說新語妙趣橫生,夢窗美詞工于造語……亦同為筆者心頭之好,遂呈上諸篇,與諸君分享個中樂趣,企盼方家指點。最后“書山有路”一類,匯聚筆者對學者、名篇、書籍、影視諸部的思量考察。千千石楠、萬萬女貞、山山白鷺、澗澗吟猿,物色繽紛可動人心目、感人肺腑者,非訴諸筆端不可。此處寫法較以上諸類稍寬,見諸報刊的端穩(wěn),見諸論壇的閑逸,偶有令筆者憤慨而痛下重墨的也有,一并錄入《李白與道統(tǒng)》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