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蘇民,回族,西北民族大學社會學,民族學學院名譽院長、西北民族“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人類學碩士生導師、少數民族民間文藝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國家民族學類核心(098C1)期刊《西北民族研究》資深主編。中國“非遺”保護工程國家中心等三部門評審委員,中央民大、北師大、寧夏大學、內蒙師大、青海民大等高校兼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終身享受者。全國優(yōu)秀教師、“非遺”先進工作者、第八屆中國民問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成就獎獲得者。曾創(chuàng)辦西北民大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專業(yè);在西北區(qū)域人類學、民俗學研究中,強調對雜居民族、同語族民族、跨界、跨國民族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變遷的觀察與剖析,以求證中華民族文化形成的史跡;是蒙古學、八思巴文字專家,在蒙古學中率先提出“衛(wèi)拉特-西蒙古文化研究”。曾赴中亞各國、蒙古、韓國和日本等國及港臺地區(qū)進行民俗田野考察與民族文化講學。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級、省部級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