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數據庫Oracle Database 11gR2性能調整與優(yōu)化

Oracle Database 11gR2性能調整與優(yōu)化

Oracle Database 11gR2性能調整與優(yōu)化

定 價:¥128.00

作 者: (美)Richard Niemiec 著,楊中,朱波,呂學勇 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 數據庫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339052 出版時間: 201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052 字數:  

內容簡介

  在Oracle認證大師Richard Niemiec的幫助下,系統(tǒng)地識別和排除數據庫的性能問題:《Oracle Database 11g R2性能調整與優(yōu)化》一書詳細介紹了最新的監(jiān)控、故障排除和優(yōu)化的方法,取自真實世界的案例研究和最佳實踐遍及全書,從中您可以學會如何找出和解決瓶頸問題、如何配置存儲設備、如何有效運行查詢以及如何開發(fā)無錯誤的 SQL和PL/SQL代碼。由Oracle出版社出版的這部書中還介紹了有關測試、報表和安全功能等方面的改進。主要內容● 正確運用 Oracle 11g R2數據庫的索引和分區(qū)技術● 運用V$視圖和X$表來緊急處理數據庫問題● 使用Oracle Exadata和Oracle Exalogic彈性云● 運用Oracle RAT來分布工作負載● 有效地管理磁盤驅動器、磁盤陣列和內存● 運用Oracle的Statspack和AWR等工具來生成報告● 運用Oracle的SQL提示和TRACE實用工具來優(yōu)化查詢● 運用sar、vmstat和iostat來監(jiān)控系統(tǒng)統(tǒng)計信息

作者簡介

  Richard Niemiec,全球知名的IT專家,是Oracle ACE總監(jiān)和全世界最早獲得“Oracle認證大師”榮譽的六泰斗之一。在過去的30年里,他為弘揚Oracle技術而積極發(fā)表演說,并屢屢被評為最佳演講人:Oracle合作者/全球用戶大會最佳演講人(6次),中西部用戶大會最佳演講人(10次)和Oracle全球大會最佳演講人。過去的25年間,他為很多名列財富500強的客戶設計了系統(tǒng)架構并實施了優(yōu)化,這些客戶中包括ACT、瑪氏公司、麥當勞、諾基亞、Navteq(MapQuest)、密西根大學、AT&T和百事可樂。他既可以開展教學又可以提供咨詢,在執(zhí)行方向、數據庫管理和架構、性能優(yōu)化、項目管理和技術訓練等方面的經驗尤為豐富。

圖書目錄

第1章 11g R1 & R2新特性介紹(針對DBA和開發(fā)者)
1.1 輪到Exadata出場了!
1.2 高級壓縮
1.3 自動診斷信息庫(Automatic Diagnostic Repository,ADR)
1.4 自動共享內存管理(Automatic Shared Memory Management,ASMM)的改進
1.5 ASM的改進
1.5.1 從ASM首選鏡像讀取
1.5.2 滾動升級/打補丁
1.5.3 更快的重新平衡
1.5.4 ASM磁盤組兼容性
1.5.5 ASMCMD命令擴展
1.6 自動SQL優(yōu)化
1.7 數據衛(wèi)士的增強
1.7.1 快照備用(Snapshot Standby)
1.7.2 活動數據衛(wèi)士
1.7.3 混合平臺支持
1.7.4 高級壓縮支持邏輯備用數據庫(11gR2)
1.7.5 透明數據加密支持邏輯備用數據庫
1.7.6 增強的數據泵壓縮
1.7.7 數據泵加密Dump文件集
1.7.8 數據泵的傳統(tǒng)模式
1.8 增強了的統(tǒng)計信息
1.8.1 增強了的I/O統(tǒng)計信息
1.8.2 減少收集分區(qū)對象的統(tǒng)計信息
1.8.3 待定統(tǒng)計信息
1.8.4 多列統(tǒng)計信息
1.8.5 表達式統(tǒng)計信息
1.9 閃回數據歸檔(Flashback Data Archive,F(xiàn)BDA)
1.10 健康監(jiān)控器(Health Monitor)
1.11 事件打包服務(Incident Packaging Service,IPS)
1.12 不可視索引(invisible index)
1.13 分區(qū)新特性
1.13.1 區(qū)間分區(qū)
1.13.2 REF分區(qū)
1.13.3 系統(tǒng)分區(qū)
1.13.4 虛擬列分區(qū)
1.13.5 分區(qū)顧問
1.14 只讀表
1.15 RAC One Node和RAC Patching
1.16 真正應用測試(Real Application Testing,RAT)
1.17 SQL性能分析器(SQL Performance Analyzer,SPA)
1.18 結果集緩存(Result Cache)
1.19 RMAN的新特性
1.19.1 備份的優(yōu)化
1.19.2 長期備份處理的改進
1.19.3 并行備份巨大的數據文件
1.19.4 更快的備份壓縮(改進的壓縮)
1.19.5 活動數據庫復制(Active Database Duplication)
1.19.6 更好的恢復目錄管理
1.19.7 增強的歸檔日志刪除策略
1.19.8 數據恢復顧問(Data Recovery Advisor)
1.19.9 虛擬專用目錄
1.19.10 主動的健康檢查
1.19.11 塊恢復(閃回日志)
1.19.12 塊恢復(物理備用)
1.20 安全文件
1.20.1 壓縮
1.20.2 加密
1.20.3 重復數據刪除
1.21 流(GoldenGate是流的未來)的增強
1.21.1 XStream In
1.21.2 XStream Out
1.21.3 流支持高級壓縮(11gR2)
1.22 臨時表空間的收縮
1.23 透明數據加密(TDE)的改進
1.24 11g新的后臺進程
1.25 版本對照表
1.26 新特性回顧
1.27 參考文獻
第2章 索引基本原理(針對DBA和初級開發(fā)人員)
2.1 索引基本概念
2.2 不可視索引
2.3 組合索引
2.4 索引抑制
2.4.1 使用不等于運算符(<>、!=)
2.4.2 使用IS NULL或IS NOT NULL
2.4.3 使用LIKE
2.4.4 使用函數
2.4.5 比較不匹配的數據類型
2.5 選擇性
2.6 集群因子
2.7 二元高度(Binary Height)
2.8 使用直方圖
2.9 快速全掃描
2.10 跳躍式掃描
2.11 索引的類型
2.11.1 B樹索引
2.11.2 位圖索引
2.11.3 哈希索引
2.11.4 索引組織表
2.11.5 反鍵索引
2.11.6 基于函數的索引
2.11.7 分區(qū)索引
2.11.8 位圖連接索引
2.12 快速重建索引
2.13 在線重建索引
2.14 要訣回顧
2.15 參考文獻
第3章 磁盤安裝啟用的方法和ASM(針對DBA)
3.1 磁盤陣列:必然之選
3.1.1 使用磁盤陣列改進性能和可用性
3.1.2 所需的磁盤數量
3.1.3 可用的RAID級別
3.1.4 更新的RAID 5
3.2 傳統(tǒng)文件系統(tǒng)的安裝和維護
3.3 在硬件磁盤之間分布關鍵數據文件
3.3.1 分開存儲數據和索引文件
3.3.2 避免I/O磁盤爭用
3.3.3 通過移動數據文件來均衡文件I/O
3.4 本地管理的表空間
3.4.1 創(chuàng)建本地管理的表空間
3.4.2 把字典管理的表空間遷移到本地管理的表空間
3.4.3 Oracle大文件表空間
3.4.4 Oracle管理文件
3.5 ASM簡介
3.5.1 IT部門內各個角色之間的溝通
3.5.2 ASM實例
3.5.3 ASM初始化參數
3.5.4 ASM的安裝
3.5.5 ASM初始化參數和SGA調整
3.5.6 ASM和權限
3.5.7 ASM磁盤
3.5.8 ASM和多路徑
3.5.9 ASM磁盤組
3.5.10 ASM磁盤組和數據庫
3.5.11 ASM冗余和故障組
3.5.12 新的空間相關列
3.5.13 集群同步服務
3.5.14 數據庫實例和ASM
3.5.15 使用ASM進行數據庫整合和集群化
3.5.16 支持ASM的數據庫進程
3.5.17 大文件和ASM
3.5.18 支持ASM的數據庫初始化參數
3.5.19 ASM和數據庫部署最佳實踐
3.5.20 ASM存儲管理和分配
3.5.21 ASM重新平衡和重新分布
3.6 使用分區(qū)來避免磁盤爭用
3.6.1 獲得關于分區(qū)的更多信息
3.6.2 其他類型的分區(qū)
3.6.3 Oracle 11gR2的新分區(qū)選項
3.6.4 其他分區(qū)選項
3.7 使用索引分區(qū)
3.8 導出分區(qū)
3.9 消除碎片
3.9.1 使用正確的區(qū)大小
3.9.2 創(chuàng)建新的表空間并把數據移到其中
3.9.3 導出和重新導入表
3.9.4 正確設定PCTFREE以避免鏈化(Chaining)現(xiàn)象
3.9.5 重建數據庫
3.10 增加日志文件尺寸和LOG_CHECKPOINT_ INTERVAL以提高速度
3.10.1 確定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是否存在問題
3.10.2 確定日志文件的大小和檢查點的時間間隔
3.11 快速恢復區(qū)(Fast Recovery Area,F(xiàn)RA)
3.12 增加恢復的可能性:在每次批處理后提交
3.12.1 把大的事務隔離到它們自己的回滾段上
3.12.2 使用UNDO表空間
3.12.3 監(jiān)控UNDO空間
3.12.4 結束有問題的會話
3.13 在不同磁盤和控制器上存放多個控制文件
3.14 磁盤I/O的其他注意事項和提示
3.15 設計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
3.16 要訣回顧
3.17 參考文獻
第4章 通過初始化參數調優(yōu)數據庫(針對DBA)
4.1 升級到Oracle 11gR2之后
4.2 識別重要的初始化參數
4.3 在不重啟數據庫的情況下修改初始化參數
4.4 通過Oracle實用程序洞察初始化參數
4.5 用企業(yè)管理器查看初始化參數
4.6 優(yōu)化DB_CACHE_SIZE來提高性能
4.6.1 使用V$DB_CACHE_ADVICE優(yōu)化DB_CACHE_SIZE
4.6.2 保持數據緩存命中率超過95%
4.6.3 監(jiān)控V$SQLAREA視圖以查找較慢的查詢
4.7 設定DB_BLOCK_SIZE來反映數據讀的大小
4.8 把SGA_MAX_SIZE設置為主內存大小的25%到50%
4.9 優(yōu)化SHARED_POOL_SIZE以獲取最佳性能
4.9.1 使用存儲過程來優(yōu)化共享SQL區(qū)域的使用
4.9.2 設定足夠大的SHARED_POOL_SIZE以保證充分利用DB_CACHE_SIZE
4.9.3 保證數據字典緩存命中率至少為95%
4.9.4 保證庫緩存的重載率為0,并使命中率在95%以上
4.9.5 使用可用內存來判斷SHARED_POOL_SIZE是否設置正確
4.9.6 使用X$KSMSP表詳細觀察共享池
4.9.7 關于緩存大小需要記住的要點
4.9.8 與初始化參數相關的等待
4.10 在Oracle中使用多個緩沖池
4.10.1 與DB_CACHE_SIZE相關并為數據分配內存的池
4.10.2 修改LRU算法
4.10.3 與SHARED_POOL_SIZE相關并為語句分配內存的池
4.11 調整PGA_AGGREGATE_TARGET以優(yōu)化內存的使用
4.12 修改SGA大小以避免換頁(Paging)和交換(Swapping)
4.13 了解Oracle優(yōu)化器
4.14 創(chuàng)建足夠的調度程序(Dispatcher)
4.14.1 足夠的打開的游標(OPEN_CURSORS)
4.14.2 不要讓DDL語句失敗(使用DDL鎖超時機制)
4.15 兩個重要的Exadata初始化參數(僅針對Exadata)
4.16 25個需要深思熟慮的重要初始化參數
4.16.1 歷年的初始化參數
4.16.2 查找未公開的初始化參數
4.17 理解典型的服務器
4.17.1 典型服務器的建模
4.17.2 Oracle Application數據庫選型
4.18 要訣回顧
4.19 參考文獻
第5章 企業(yè)管理器和網格控制器(針對DBA和開發(fā)人員)
5.1 企業(yè)管理器(EM)基礎
5.2 從All Targets和其他分組開始
5.3 SQL性能分析器(SPA)
5.4 ADDM
5.4.1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和“數據庫管理”選項卡
5.4.2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表空間
5.4.3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聚焦實例級別
5.4.4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所有初始化參數
5.4.5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管理優(yōu)化器統(tǒng)計
5.4.6 “數據庫實例服務器”選項卡:資源管理器(消費者組)
5.4.7 “數據庫維護”選項卡
5.4.8 “數據庫拓撲”選項卡
5.4.9 “數據庫性能”選項卡
5.5 監(jiān)控主機
5.6 監(jiān)控應用服務器
5.7 監(jiān)控Web應用程序
5.8 SQL顧問(SQL Advisors)
5.9 Deployments選項卡(補丁選項)
5.10 調度中心和Jobs選項卡
5.11 Reports選項卡
5.12 ASM(自動存儲管理)的性能
5.13 真正應用測試(數據庫回放)
5.14 Exadata的企業(yè)管理器
5.15 小結
5.16 要訣回顧
5.17 參考文獻
第6章 使用EXPLAIN PLAN和SQL計劃管理(針對開發(fā)人員和DBA)
6.1 Oracle的SQL跟蹤(SQL Trace)實用工具
6.1.1 對簡單查詢使用SQL跟蹤的簡單步驟
6.1.2 TRACE輸出部分
6.1.3 深入探討TKPROF輸出
6.2 使用DBMS_MONITOR
6.3 單獨使用EXPLAIN PLAN
6.3.1 EXPLAIN PLAN--自頂而下還是從下往上讀
6.3.2 EXPLAIN PLAN的另一種輸出方法:構建樹結構
6.3.3 使用執(zhí)行樹的另一個例子
6.3.4 在開發(fā)者產品中利用跟蹤/EXPLAIN發(fā)現(xiàn)有問題的查詢
6.3.5 PLAN_TABLE表中的重要列
6.3.6 未公開的跟蹤初始化參數
6.4 使用STORED OUTLINES(存儲綱要)
6.5 使用SPM (11g新特性)
6.6 要訣回顧
6.7 參考文獻
第7章 基本的提示語法(針對開發(fā)人員和DBA)
7.1 最常用的提示
7.1.1 慎用提示
7.1.2 首先修正設計方案
7.2 可用提示及歸類
7.2.1 執(zhí)行路徑提示
7.2.2 訪問方法提示
7.2.3 查詢轉換提示
7.2.4 連接操作提示
7.2.5 并行執(zhí)行提示
7.2.6 其他提示
7.3 指定提示
7.4 指定多個提示
7.5 使用別名時,提示別名而非表名
7.6 提示
7.6.1 Oracle的演示樣板:HR方案
7.6.2 FIRST_ROWS提示
7.6.3 ALL_ROWS提示
7.6.4 FULL提示
7.6.5 INDEX提示
7.6.6 NO_INDEX提示
7.6.7 INDEX_JOIN提示
7.6.8 INDEX_COMBINE提示
7.6.9 INDEX_ASC提示
7.6.10 INDEX_DESC提示
7.6.11 INDEX_FFS提示
7.6.12 ORDERED提示
7.6.13 LEADING提示
7.6.14 NO_EXPAND提示
7.6.15 DRIVING_SITE提示
7.6.16 USE_MERGE提示
7.6.17 USE_NL提示
7.6.18 USE_HASH提示
7.6.19 QB_NAME提示
7.6.20 PUSH_SUBQ提示
7.6.21 PARALLEL提示
7.6.22 NO_PARALLEL提示
7.6.23 PARALLEL_INDEX提示
7.6.24 PQ_DISTRIBUTE提示
7.6.25 APPEND提示
7.6.26 NOAPPEND提示
7.6.27 CACHE提示
7.6.28 NOCACHE提示
7.6.29 RESULT_CACHE提示
7.6.30 CURSOR_SHARING_EXACT提示
7.7 雜項提示及注意事項
7.7.1 未公開的提示
7.7.2 如何在視圖中使用提示
7.7.3 關于提示和STORED OUTLINES(11g中的SPM)的注意事項
7.8 提示為什么不起作用
7.9 提示一覽
7.10 要訣回顧
7.11 參考文獻
第8章 查詢優(yōu)化(針對開發(fā)人員和初級DBA)
8.1 應該優(yōu)化哪些查詢?查詢V$SQLAREA和V$SQL視圖
8.1.1 從V$SQLAREA視圖中選出最糟糕的查詢
8.1.2 從V$SQL視圖中選出最糟糕的查詢
8.2 使用Oracle 11g視圖定位占用大量資源的會話和查詢
8.2.1 從V$SESSMETRIC視圖中選出當前最占用資源的會話
8.2.2 查看可用的AWR快照
8.2.3 從DBA_HIST_SQLSTAT視圖中發(fā)現(xiàn)最糟糕的查詢
8.2.4 從DBA_HIST_SQLSTAT視圖中選擇查詢文本
8.2.5 從DBA_HIST_SQL_PLAN視圖中選出查詢EXPLAIN PLAN
8.3 何時應該使用索引
8.4 忘記了索引怎么辦
8.4.1 建立索引
8.4.2 不可視索引(invisible index)
8.4.3 查看表上的索引
8.4.4 在列上正確建立索引了嗎?
8.5 建立了差的索引怎么辦
8.6 刪除索引時保持謹慎
8.7 在SELECT和WHERE子句中的列上建立索引
8.8 使用索引快速全掃描
8.9 使查詢“魔術”般加速
8.10 在內存中緩存表
8.11 使用11g新引入的結果集緩存(Result Cache)
8.12 在多個索引間選擇(使用選擇性最佳的索引)
8.13 索引合并
8.14 可能被抑制的索引
8.15 基于函數的索引
8.16 虛擬列(Virtual Column)
8.17 “古怪”的OR
8.18 使用EXISTS函數和嵌套子查詢
8.19 表就是視圖
8.20 SQL和“大一統(tǒng)”理論
8.21 Oracle Database 11g中的優(yōu)化變化
8.22 Oracle 11g自動SQL優(yōu)化
8.22.1 保證執(zhí)行優(yōu)化操作的用戶能訪問API
8.22.2 創(chuàng)建優(yōu)化任務
8.22.3 確定從顧問日志中可以查看到任務
8.22.4 執(zhí)行SQL優(yōu)化任務
8.22.5 查看優(yōu)化任務的狀態(tài)
8.22.6 顯示SQL優(yōu)化顧問生成的報告
8.22.7 檢查報告輸出
8.23 使用SQL優(yōu)化顧問自動優(yōu)化SQL語句
8.23.1 啟用自動SQL優(yōu)化顧問
8.23.2 配置自動SQL優(yōu)化顧問
8.23.3 查看自動SQL優(yōu)化的結果
8.24 使用SPA
8.25 要訣回顧
8.26 參考文獻
第9章 表連接和其他高級優(yōu)化(針對高級DBA和開發(fā)人員)
9.1 RAT
9.2 SPA
9.2.1 創(chuàng)建SQL優(yōu)化集
9.2.2 創(chuàng)建分析任務
9.2.3 執(zhí)行分析任務
9.2.4 查詢性能分析的顧問任務
9.2.5 取消正在執(zhí)行的SPA分析任務
9.2.6 刪除SPA分析任務
9.2.7 確定活動的SQL優(yōu)化集
9.2.8 刪除SQL優(yōu)化集引用
9.2.9 刪除SQL優(yōu)化集
9.3 連接方法
9.3.1 嵌套循環(huán)連接
9.3.2 排序合并連接
9.3.3 集群連接
9.3.4 哈希連接
9.3.5 索引合并連接
9.4 表連接相關的初始化參數
9.5 雙表連接:等尺寸表(基于成本)
9.6 雙表索引連接:等尺寸表(基于成本)
9.7 強制使用特定的連接方法
9.8 排除多表連接中的連接記錄(候選行)
9.9 大小不同的表間的雙表連接
9.10 三表連接:不那么有趣
9.11 位圖連接索引
9.11.1 位圖索引
9.11.2 位圖連接索引
9.11.3 位圖連接索引的最佳應用
9.12
第三方產品性能優(yōu)化
9.13 優(yōu)化分布式查詢
9.14 一切就緒
9.15 其他優(yōu)化技術
9.15.1 外部表
9.15.2 數據快照太舊(Snapshot Too Old):開發(fā)人員的編程問題
9.15.3 設置事件以轉儲每次等待
9.15.4 從14小時到30秒-- EXISTS操作符
9.16 在塊級別進行優(yōu)化(高級內容)
9.16.1 數據塊轉儲中的關鍵部分
9.16.2 索引塊轉儲簡介
9.17 使用簡單的數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
9.17.1 傳統(tǒng)的數學分析
9.17.2 7步方法論
9.17.3 模式分析
9.17.4 數學方法總結
9.18 連接優(yōu)化:關系模型與對象關系模型的性能對比
9.18.1 使用的模型
9.18.2 結果
9.18.3 總結
9.19 要訣回顧
9.20 參考文獻
第10章 使用PL/SQL提升性能(針對開發(fā)人員和DBA)
10.1 利用PL/SQL函數結果集緩存提升性能(11g新特性)
10.2 直接在PL/SQL表達式中引用序列(11g新特性)
10.3 在SQL函數調用中使用命名參數(11g新特性)
10.4 使用CONTINUE語句簡化循環(huán)(11g新特性)
10.5 利用編譯時警告捕捉編程錯誤(11g增強特性)
10.6 使用表觸發(fā)器(11g增強特性)
10.7 使用本地編譯提升性能(11g增強特性)
10.8 使用優(yōu)化的編譯器使性能最優(yōu)(11g增強特性)
10.9 使用DBMS_APPLICATION_INFO包進行實時監(jiān)控
10.10 在數據庫表中記錄計時信息
10.11 減少PL/SQL程序的單元迭代數量和迭代時間
10.12 使用ROWID進行迭代處理
10.13 將數據類型、IF條件排序和PLS_INTEGER標準化
10.13.1 確保比較運算中的數據類型相同
10.13.2 根據條件出現(xiàn)的頻率來排序IF條件
10.13.3 使用PL/SQL數據類型PLS_INTEGER進行整數運算
10.14 減少對SYSDATE的調用
10.15 減少MOD函數的使用
10.16 通過固定PL/SQL對象提升共享池的使用
10.16.1 將PL/SQL對象語句固定(緩存)到內存中
10.16.2 固定所有的包
10.17 識別需要固定的PL/SQL對象
10.18 使用和修改DBMS_SHARED_POOL.SIZES
10.19 從DBA_OBJECT_SIZE中獲取詳細的對象信息
10.20 發(fā)現(xiàn)無效對象
10.21 發(fā)現(xiàn)已禁用的觸發(fā)器
10.22 將PL/SQL關聯(lián)數組用于快速參考表查詢
10.23 查找和優(yōu)化所使用對象的SQL
10.24 在處理DATE數據類型時使用時間組件
10.25 使用PL/SQL優(yōu)化PL/SQL
10.26 理解PL/SQL對象定位的含義
10.27 使用回滾段打開大型游標
10.28 使用數據庫臨時表提高性能
10.29 限制動態(tài)SQL的使用
10.30 使用管道表函數建立復雜的結果集
10.31 別管調試命令
10.32 “跟著感覺走”:為初學者準備的例子
10.32.1 PL/SQL示例
10.32.2 創(chuàng)建過程的例子
10.32.3 從PL/SQL中執(zhí)行過程的例子
10.32.4 創(chuàng)建函數的例子
10.32.5 在SQL中執(zhí)行get_cust_name函數
10.32.6 創(chuàng)建程序包
10.32.7 在數據庫觸發(fā)器中使用PL/SQL
10.33 要訣回顧
10.34 參考文獻
第11章 Exadata、RAC調優(yōu)和并行特性的使用
11.1 Exadata術語和基礎知識
11.2 Exadata詳細信息
11.3 Exadata存儲擴展柜簡介
11.4 Exalogic簡介
11.5 智能掃描(Smart Scan)
11.6 閃存(Flash Cache)
11.7 存儲索引(Storage Indexes)
11.8 混合列壓縮(11.2新特性)
11.9 IORM
11.10 在Exadata中使用所有的Oracle安全優(yōu)勢
11.11 最佳實踐
11.12 小結: Exadata=根本性改變!
11.13 Oracle Database Appliance
11.14 SPARC SuperCluster
11.15 Oracle Exalytics商業(yè)智能一體機
11.16 其他可以考慮的Oracle硬件
11.16.1 Oracle大數據設備
11.16.2 ZFS存儲服務器
11.16.3 Pillar存儲系統(tǒng)
11.16.4 StorageTek模塊化磁帶庫系統(tǒng)
11.17 Oracle公共云和Oracle社交網絡
11.18 并行數據庫
11.19 RAC
11.20 RAC性能優(yōu)化概述
11.20.1 RAC集群互連的性能
11.20.2 尋找RAC等待事件--會話等待
11.20.3 RAC等待事件和互聯(lián)統(tǒng)計信息
11.20.4 集群互連優(yōu)化-- 硬件層
11.20.5 使用企業(yè)管理器網格控制器優(yōu)化RAC
11.21 并行操作的基本概念
11.22 并行DML語句和操作
11.23 管理并行服務器資源和并行語句排隊
11.24 并行度和分區(qū)
11.25 操作內并行和操作間并行
11.26 使用并行操作創(chuàng)建表和索引的示例
11.27 并行DML語句和示例
11.27.1 并行DML的約束條件
11.27.2 并行DML語句示例
11.28 通過V$視圖監(jiān)控并行操作
11.28.1 V$PQ_TQSTAT視圖
11.28.2 V$PQ_SYSSTAT視圖
11.28.3 V$PQ_SESSTAT視圖
11.29 在并行操作中使用EXPLAIN PLAN和AUTOTRACE
11.30 優(yōu)化并行執(zhí)行和初始化參數
11.31 并行加載
11.32 性能比較和監(jiān)控并行操作
11.33 優(yōu)化RAC中的并行操作
11.33.1 并行操作的目標
11.33.2 RAC并行使用模型
11.33.3 init.ora參數
11.33.4 查看并行統(tǒng)計數據的V$視圖
11.33.5 并行配置和相關基線測試
11.33.6 并行查詢測試示例
11.33.7 Create Table As
11.33.8 建立索引
11.33.9 性能注意事項和小結
11.34 其他的并行操作注意事項
11.35 Oracle的聯(lián)機文檔
11.36 要訣回顧
11.37 參考文獻
第12章 V$視圖(針對開發(fā)人員和DBA)
12.1 創(chuàng)建和授權訪問V$視圖
12.2 獲取構建V$視圖的X$腳本列表
12.3 使用有幫助的V$腳本
12.3.1 基本的數據庫信息
12.3.2 AWR(自動負載資料庫)的基本信息
12.3.3 基本的版權信息
12.3.4 數據庫中已安裝的選項
12.4 內存分配概要(V$SGA)
12.4.1 AMM(自動內存管理)與MEMORY_TARGET參數
12.4.2 詳盡的內存分配(V$SGASTAT)
12.5 在V$PARAMETER視圖里找出spfile.ora/init.ora參數設置
12.6 判定數據的命中率(V$SYSSTAT和V$SYSMETRIC)
12.7 判定數據字典的命中率(V$ROWCACHE)
12.8 判定共享SQL和PL/SQL的命中率(V$LIBRARYCACHE)
12.9 確定需要保留在內存中(固定住)的PL/SQL對象
12.10 監(jiān)控V$SESSION_LONGOPS視圖以定位有問題的查詢
12.11 通過V$SQLAREA發(fā)現(xiàn)有問題的查詢
12.12 檢查用戶的當前操作及其使用的資源
12.12.1 查找用戶正在訪問的對象
12.12.2 獲取詳細的用戶信息
12.13 使用索引
12.14 確定鎖定問題
12.14.1 殺掉有問題的會話
12.14.2 找出使用多個會話的用戶
12.15 找出磁盤I/O問題
12.16 發(fā)現(xiàn)回滾段的爭用
12.17 確定是否有足夠多的空閑列表
12.18 檢查權限和角色
12.19 等待事件V$視圖
12.20 一些主要的V$視圖類別
12.21 要訣回顧
12.22 參考文獻
第13章 X$表(針對高級DBA)
13.1 X$表介紹
13.1.1 有關X$表的誤解
13.1.2 授權查看X$表
13.2 創(chuàng)建V$視圖和X$表
13.3 獲得所有X$表的列表
13.4 獲得所有X$索引的列表
13.5 對X$表和索引使用的提示
13.6 監(jiān)控共享池的空間分配
13.7 創(chuàng)建查詢腳本來監(jiān)控共享池
13.7.1 ORA-04031錯誤
13.7.2 空間分配過大而引起的爭用
13.7.3 共享池碎片化
13.7.4 共享池和Java池中空閑內存過低
13.7.5 庫緩存命中率
13.7.6 過高的硬解析
13.7.7 互斥鎖/閂鎖等待和休眠
13.7.8 其他調整選項
13.8 獲得重做日志的信息
13.9 設置初始化參數
13.10 緩沖區(qū)緩存/數據塊的詳細信息
13.10.1 緩存狀態(tài)
13.10.2 占用數據塊緩存的段
13.10.3 熱數據塊/閂鎖爭用和等待事件
13.11 獲得實例/數據庫相關的信息
13.12 高效使用X$表及相關策略
13.13 Oracle內部的相關主題
13.13.1 跟蹤
13.13.2 DBMS_TRACE包
13.13.3 事件
13.13.4 轉儲(dump)
13.13.5 oradebug命令
13.13.6 TRCSESS工具
13.14 閱讀跟蹤文件
13.14.1 等待信息和響應時間
13.14.2 遞歸調用
13.14.3 模塊信息
13.14.4 提交
13.14.5 UNMAP
13.14.6 綁定變量
13.14.7 錯誤
13.15 X$表分組
13.16 X$表與非V$固定視圖的聯(lián)系
13.17 常見的X$表連接
13.18 X$表的命名
13.19 要訣回顧
13.20 參考文獻
第14章 使用Statspack和AWR報告調優(yōu)Wait、閂鎖(Latch)和互斥鎖(Mutex)
14.1 11gR2(11.2)中Statspack和AWR報告的新特性
14.2 安裝Statspack
14.2.1 perfstat賬戶的安全管理
14.2.2 安裝之后
14.2.3 收集統(tǒng)計數據
14.2.4 運行統(tǒng)計數據報告
14.3 AWR和AWR報告
14.3.1 手動管理AWR
14.3.2 AWR自動快照
14.3.3 AWR快照報告
14.3.4 在Oracle企業(yè)管理器網格控制器中運行AWR報告
14.4 Statspack和AWR輸出解析
14.4.1 報告頭信息(Header)
14.4.2 負載概要
14.4.3 實例效率
14.4.4 Top等待事件
14.4.5 Oracle Bugs
14.4.6 Oracle影子進程的生命周期
14.4.7 RAC等待事件和互連統(tǒng)計數據
14.4.8 TOP SQL語句
14.4.9 實例活動統(tǒng)計數據
14.4.10 表空間和文件I/O的統(tǒng)計數據
14.4.11 段統(tǒng)計數據
14.4.12 其他的內存統(tǒng)計數據
14.4.13 UNDO統(tǒng)計數據
14.4.14 閂鎖和互斥鎖統(tǒng)計信息
14.4.15 在塊級別調優(yōu)和查看(高級)
14.4.16 數據字典和庫緩存的統(tǒng)計數據
14.4.17 SGA內存統(tǒng)計數據
14.4.18 非默認的初始化參數
14.5 AWR報告和Statspack輸出結果中需要首先查看的10項內容
14.5.1 管理Statspack數據
14.5.2 升級Statspack
14.5.3 刪除Statspack
14.6 新ADDM報告的快速說明
14.7 11gR2腳本
14.8 要訣回顧
14.9 參考文獻
第15章 施行快速系統(tǒng)審查(針對DBA)
15.1 總體績效指數(TPI)
15.2 訓練績效指數(EPI)
15.3 系統(tǒng)績效指數(SPI)
15.4 內存績效指數(MPI)
15.4.1 排名前25的“內存濫用”語句是否優(yōu)化
15.4.2 10大“內存濫用”語句在所有語句中所占的比重
15.4.3 緩沖區(qū)緩存命中率
15.4.4 數據字典緩存命中率
15.4.5 庫緩存命中率
15.4.6 PGA內存中排序命中率
15.4.7 空閑的數據緩沖區(qū)的比例
15.4.8 有效地使用結果集緩存
15.4.9 固定/緩存對象
15.5 磁盤績效指數(DPI)
15.5.1 優(yōu)化濫用磁盤讀操作的前25條語句
15.5.2 最濫用磁盤讀操作的前10條語句占所有語句磁盤讀的比例
15.5.3 分離表和索引
15.5.4 關鍵任務表管理
15.5.5 分離關鍵的Oracle文件
15.5.6 自動UNDO管理
15.5.7 臨時段的平衡
15.6 總體績效指數(Total Performance Index,TPI)
15.7 系統(tǒng)綜合檢查的示例
15.7.1 評級系統(tǒng)
15.7.2 系統(tǒng)審查評級類別的示例
15.7.3 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問題項
15.7.4 其他需要采取行動的問題項
15.8 系統(tǒng)信息列表
15.8.1 與內存有關的數值
15.8.2 與磁盤有關的數值
15.8.3 與CPU有關的數值
15.8.4 與備份和恢復有關的信息
15.8.5 命名約定和/或標準以及安全信息問題
15.8.6 DBA知識評級
15.9 TPI和系統(tǒng)檢查需要考慮的其他項
15.10 要訣回顧
15.11 參考文獻
第16章 運用UNIX實用工具來監(jiān)控系統(tǒng)(針對DBA)
16.1 UNIX/Linux實用工具
16.2 使用sar命令監(jiān)控CPU的使用情況
16.2.1 sar -u(檢查CPU的繁忙程度)
16.2.2 sar -d命令(找出I/O問題)
16.2.3 sar -b命令(檢查緩沖區(qū)高速緩存)
16.2.4 sar -q命令(檢查運行隊列和交換隊列的長度)
16.3 使用sar命令和vmstat命令監(jiān)控調頁/交換
16.3.1 使用sar命令的 -p選項報告調頁活動
16.3.2 使用sar命令的 -w選項報告交換和切換活動
16.3.3 使用sar命令的 -r選項報告空閑內存和空閑交換空間
16.3.4 使用sar命令的 -g選項報告調頁活動
16.3.5 使用sar -wpgr命令報告內存資源的使用情況
16.4 使用top命令找出系統(tǒng)上最差的用戶
16.5 使用uptime命令監(jiān)控CPU負載
16.6 使用mpstat命令辨認CPU瓶頸
16.7 結合使用ps命令和選定的V$視圖
16.8 使用iostat命令辨認磁盤I/O瓶頸
16.8.1 為磁盤驅動器sd15、sd16、sd17和sd18使用iostat的-d選項
16.8.2 使用iostat的 -D選項
16.8.3 使用iostat的 -x選項
16.8.4 iostat的 -x選項與shell腳本中的邏輯相結合
16.9 使用ipcs命令測定共享內存
16.10 使用vmstat命令監(jiān)控系統(tǒng)負載
16.11 監(jiān)控磁盤空閑空間
16.12 監(jiān)控網絡性能
16.12.1 使用spray命令進行監(jiān)控
16.12.2 使用nfsstat -c監(jiān)控網絡性能
16.12.3 使用netstat監(jiān)控網絡性能
16.12.4 顯示可調參數的當前值
16.12.5 修改配置信息文件
16.12.6 影響性能的其他因素
16.13 改善性能的其他途徑
16.14 要訣回顧
16.15 參考文獻
附錄A 重要的初始化參數(針對DBA)
附錄B V$視圖(針對DBA和開發(fā)人員)
附錄C X$表(針對DBA)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