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新概念·新課標·新閱讀》主要記述的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建立的一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依托這個背景,再結合許多民間流傳的話本和故事,構成一部亦真亦假的歷史演義小說。東漢末年,土地兼并劇烈,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勢力崛起,朝廷失去了對地方的約束力量。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朽不堪,導致了一場激烈的宮廷政變。手握重兵的西涼刺史董卓帶兵進入都城洛陽,控制了朝政。董卓倒行逆施,招致地方擁有兵權的諸侯不滿,于是諸侯組成聯盟,共同討伐。董卓挾持皇帝西遷到西漢的都城長安。諸侯聯盟占領成為廢墟的都城洛陽,隨后各謀其利而導致聯盟瓦解。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計殺死,朝廷被其部下掌握。各路諸侯互相兼并,各自發(fā)展勢力。后來北方較大的勢力只剩下袁紹和曹操,曹操擁立漢朝天子遷都許都,擁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yōu)勢。官渡之戰(zhàn),曹操擊敗袁紹,成為北方中原最大的勢力?;适液笠釀鋫}皇南逃,請出了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并一同投靠荊州劉表。隨后,曹操漸漸統(tǒng)一北方,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勢力。于是帶兵南下,意圖統(tǒng)一全國。劉備聯合江東的孫權,在赤壁以少勝多,擊敗了曹操。使得北方一時之間失去了統(tǒng)一全國的能力。得到喘息機會的劉備成功奪取川蜀等地,孫權也穩(wěn)據長江東南方的大部分地盤。由此,進入了三國割據的時代。劉備在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孫權也在曹、劉相爭時從劉備手下大將關羽手中奪取了荊州。占據川蜀、漢中的劉備實力大增,便借口為關羽報仇,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將,在夷陵以少勝多,擊敗了劉備的蜀軍。劉備倉皇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臨終前托孤諸葛亮。諸葛亮治理川蜀,實力漸漸恢復,便與東吳結盟,六次出兵北伐,但都在魏國大將司馬懿的抵抗下無功而返。諸葛亮死后,蜀國國力漸漸衰弱,吳國的孫權晚年昏聵,國力也漸漸衰退。司馬懿奪取了魏國的大權,為日后晉統(tǒng)一全國建立了基礎。蜀國大將姜維繼諸葛亮之后掌握蜀國兵權,也屢次出兵北伐,但都無功而返。魏國的司馬氏經過祖孫三代的經營,先后滅蜀平吳,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晉朝,三國割據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