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有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

有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

有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

定 價:¥98.00

作 者: 隋紅 等編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環(huán)境科學 科學與自然

ISBN: 9787030387127 出版時間: 2013-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2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土壤地下水有機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復雜性以及難治理等特點。為了有效防治污染問題,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書根據(jù)多年在土壤地下水修復領域的研究實踐,將污染調查、污染物遷移傳遞機理與修復技術原理與應用有機結合。系統(tǒng)闡述了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狀況及其來源;場地評估和修復調查方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遷移與轉換規(guī)律;不飽和區(qū)土壤的修復技術原理與應用;地下水的修復技術原理與應用;土壤和地下水聯(lián)合修復技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效果檢驗與評價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模型、技術方法特點及應用。本書內容涉及環(huán)境工程、化學工程、土壤科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以及生物技術與工程等多領域。書中既有經典理論內容,也有編者多年來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鑫鋼,1982年,天津大學化工系化工機械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8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化學工程專業(yè),獲碩士學位;1992年,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天津大學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鑫鋼是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教授,也是天津大學精餾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主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土壤與地下水環(huán)境
1.1.1 土壤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
1.1.2 地下水環(huán)境基本特征
1.2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及其來源
1.2.1 土壤和地下水環(huán)境污染的基本特點
1.2.2 污染來源
1.3 我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狀況
1.3.1 土壤污染環(huán)境效應
1.3.2 土壤污染的生態(tài)危害
1.3.3 我國土壤污染現(xiàn)狀及問題
1.3.4 我國地下水污染現(xiàn)狀
1.4 中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及其治理現(xiàn)存問題
1.5 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章 場址(場地)評估和修復調查
2.1 范圍與基本概念
2.1.1 污染場地概述
2.1.2 有機污染物簡介
2.2 場地評估的基本內容與框架
2.2.1 場地評估的基本內容
2.2.2 場地評估的基本框架
2.3 初步評估
2.3.1 場地歷史
2.3.2 場地級別
2.3.3 污染物定性
2.3.4 污染受害群體
2.4 評估與修復檢驗的取樣與監(jiān)測
2.4.1 滲流區(qū)土壤取樣與監(jiān)測
2.4.2 地下水取樣與監(jiān)測
2.4.3 地表水取樣與監(jiān)測
2.4.4 數(shù)據(jù)質量控制
2.5 綜合評估
2.5.1 生態(tài)風險評估
2.5.2 人體健康風險評估
參考文獻
第3章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遷移過程
3.1 污染物的遷移方式
3.1.1 機械遷移
3.1.2 物理-化學遷移
3.1.3 生物性遷移
3.2 污染物的遷移及轉化過程
3.2.1 揮發(fā)與溶解
3.2.2 吸附與解吸
3.2.3 化學反應
3.2.4 生物作用
3.3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遷移的流體力學
3.3.1 土壤、含水層及地下水
3.3.2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
3.3.3 多孔介質
3.3.4 流體
3.4 多孔介質中流體的運動過程
3.4.1 滲流
3.4.2 流體流動的描述方法
3.4.3 多孔介質滲流的基本定律——Darcy定律
3.4.4 Darcy定律的適用范圍
3.4.5 Darcy定律的推廣
3.4.6 非線性運動方程
3.5 多孔介質中溶質的運移過程
3.5.1 對流遷移
3.5.2 擴散遷移
3.5.3 機械彌散
3.5.4 水動力彌散
3.5.5 多孔介質中溶質運移的理想模型
3.6 污染物遷移的數(shù)值模擬
3.6.1 模型的建立
3.6.2 數(shù)值方法
3.6.3 流體的數(shù)值計算模型
3.6.4 模擬軟件及其模塊
參考文獻
第4章 非飽和區(qū)土壤修復
4.1 非飽和區(qū)土壤修復概述及發(fā)展趨勢
4.1.1 非飽和區(qū)土壤修復技術概述
4.1.2 非飽和區(qū)土壤修復發(fā)展趨勢
4.2 物理化學修復法
4.2.1 土壤氣相抽提
4.2.2 原位熱脫附
4.2.3 異位熱脫附
4.2.4 土壤淋洗
4.2.5 溶劑萃取
4.2.6 原位化學氧化
4.2.7 機械力化學修復
4.2.8 土壤固化/穩(wěn)定化
4.2.9 土壤焚燒
4.3 微生物修復法
4.3.1 生物通風
4.3.2 微生物共代謝作用
4.3.3 土壤耕作
4.3.4 生物堆
4.3.5 生物反應器
4.4 植物修復法
4.4.1 植物修復基本概念
4.4.2 植物修復有機物污染環(huán)境的基本原理
4.4.3 植物修復類型
4.4.4 有機污染物的植物降解機理
4.4.5 植物修復優(yōu)缺點
4.4.6 植物修復有機污染物的研究與應用
4.4.7 植物修復有機污染土壤在實際工程中應考慮的因素
4.4.8 植物修復技術的展望
4.5 聯(lián)合修復法
參考文獻
第5章 地下水污染修復
5.1 地下水污染修復概述及發(fā)展趨勢
5.1.1 地下水資源現(xiàn)狀及污染狀況
5.1.2 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概述
5.1.3 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發(fā)展趨勢
5.2 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
5.2.1 原位曝氣
5.2.2 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5.2.3 可滲透反應格柵
5.2.4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
5.2.5 抽出-處理技術
5.2.6 自然衰減修復技術
5.2.7 土壤-地下水聯(lián)合修復技術
5.3 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
參考文獻
第6章 土壤和地下水修復系統(tǒng)的地上處理技術
6.1 熱處理技術
6.1.1 熱氧化
6.1.2 催化氧化
6.1.3 其他熱處理法
6.1.4 熱處理應用及費用
6.2 吸附處理法
6.2.1 活性炭吸附系統(tǒng)
6.2.2 沸石吸附系統(tǒng)
6.2.3 高分子吸附系統(tǒng)
6.2.4 吸附再生技術
6.3 生物處理法
6.3.1 生物法處理工藝介紹
6.3.2 生物法降解動力學
6.3.3 生物過濾池的設計
6.3.4 生物法技術的存在問題與發(fā)展
6.4 溶劑吸收法
6.4.1 吸收法工藝流程介紹
6.4.2 吸收法工程化應用
6.5 其他分離方法
6.5.1 膜分離法
6.5.2 光解和光催化法
6.5.3 等離子法
6.5.4 壓縮冷凝處理法
參考文獻
第7章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效果檢驗與評價
7.1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復效果檢驗和評價標準的目的與作用
7.2 國內外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基準制定
7.2.1 評價標準的基本內容
7.2.2 評價標準的制定程序與基本方法
7.2.3 評價標準的檢驗與修訂
7.3 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1 概述
7.3.2 美國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3 英國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4 日本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5 法國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6 加拿大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7 荷蘭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8 澳大利亞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3.9 丹麥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基準與標準
7.4 污染土壤修復效果生態(tài)學評價
7.4.1 污染土壤修復生態(tài)學評價方法
7.4.2 土壤修復生態(tài)學評價的發(fā)展趨勢
7.5 我國修復基準及評價方法的現(xiàn)狀
7.5.1 技術局限性及問題
7.5.2 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