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航空、航天航空復合材料科學與技術

航空復合材料科學與技術

航空復合材料科學與技術

定 價:¥180.00

作 者: 益小蘇 著
出版社: 中航出版?zhèn)髅接邢挢熑喂?/td>
叢編項:
標 簽: 工業(yè)技術 航空/航天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501115 出版時間: 2013-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大16開 頁數: 580 字數:  

內容簡介

  《航空復合材料科學與技術/中航工業(yè)首席專家技術叢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總結了近10年來在航空樹脂基復合材料高性能化、功能化、低成本制造技術以及環(huán)境資源友好化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關注如何在保證復合材料比剛度和比強度的同時提高其抗沖擊損傷能力及增韌,特別是提高沖擊后壓縮強度問題,并把這個命題放置在兼顧材料技術與整體化低成本制造技術的大背景之下,介紹了熱塑性一熱固性高分子體系的相變與流變,復相體系的溫度一時間轉換,復相體系的結構與性能,界面過程與“離位”復合增韌,“離位”增韌復合材料的基本性能與損傷機理,RTM液態(tài)成型樹脂體系,“離位”液態(tài)成型復合材料增韌高性能化,定型劑材料體系、連續(xù)化表面附載技術以及表面附載織物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特征等,兼顧了熱塑性復合材料,吸能功能一結構一體化復合材料以及導電、導熱復合材料,生物質復合材料或“綠色”復合材料技術等,并適當地回顧了發(fā)展和展望了未來?!逗娇諒秃喜牧峡茖W與技術/中航工業(yè)首席專家技術叢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的基礎素材來源于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等支持的科研項目,因此,偏重基礎理論研究及其應用基礎研究,適合于從事復合材料技術研究、開發(fā)、設計、應用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也適用于大專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和教師們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益小蘇,教授,德國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航工業(yè)復合材料技術首席專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中航復材公司副總經理、結構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先進復合材料空天應用技術基礎問題研究》首席科學家;同時任SAMPE北京(Society of Advancement of Materialsand Process Engineering)主席、國際復合材料大會(ICCM)執(zhí)行委員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復合材料》雜志主編等。國內外發(fā)表學術論文約400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500次以上;擁有國際、國家和國防發(fā)明專利50多項。2011年獲SAMPEFellow.Award(會士獎,美國)、中國航空學會首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中航工業(yè)“航空報國杰出貢獻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獲周光召基金會“應用科學獎”和“應用科學團隊獎”、以及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獲中航工業(yè)“創(chuàng)新基金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中國一航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中國一航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獲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個人重大貢獻獎”及中國首屆青年科技獎(1 988)和全國科教十杰青年獎(1989)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航空樹脂基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導論
1.1 復合材料的材料學梗概
1.2 航空復合材料的發(fā)展歷程回顧
1.3 航空復合材料應用遞增的關鍵技術分析
1.4 飛機復合材料高性能化的核心是高韌性
1.5 復合材料沖擊損傷的實驗、表征技術與損傷圖像
1.6 關于本書主線及其研究目標與思路
第2章 熱固性樹脂的溫度一時間轉換關系與流變行為
2.1 環(huán)氧樹脂的固化溫度一時間轉換(邢)關系
2.2 環(huán)氧樹脂的化學流變行為與TTT-綣叵?
2.3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的邢關系
2.4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的TTT-繽?
2.5 聚苯并嚼嗪樹脂的TTT關系和TTT-綣叵?
2.6 聚酰亞胺樹脂的TTT關系
2.7 小結
第3章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復相體系的相變特性
3.1 熱反應誘導相分離的基本理論
3.2 分相形貌研究用光學儀器系統(tǒng)與熱塑性增韌材料
3.3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體系的分相結構特征
3.4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體系的化學流變學
3.5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體系分相的時間-溫度依賴性
3.6 化學結構對反應誘導相分離時間-溫度依賴性的影響
3.7 熱塑性樹脂增韌環(huán)氧樹脂的TTT關系
3.8 小結
第4章 復相體系與彌散強化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關系
4.1 環(huán)氧樹脂復相體系的典型相結構
4.2 聚苯并噁嗪樹脂的相結構與基本性能
4.3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復相體系的典型相結構與基本性能
4.4 聚酰亞胺樹脂復相體系的典型相結構與性能
4.5 無機納米粒子/聚酰亞胺樹脂的結構-性能關系
4.6 有機黏土改性高分子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關系
4.7 彌散強化碳納米管/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
第5章 填充型導電、導熱高分子復合材料及其功能建模
5.1 填充導電型復合材料的滲流特性
5.2 填充導電型復合材料的乘積效應
5.3 復相基體、非連續(xù)1-3及1-0-3型復合材料的滲流行為與電阻一溫度特性
5.4 填充導熱復合材料的導熱模型
第6章 “離位”復合增韌概念與層狀化界面相結構
6.1 “離位”概念的發(fā)展背景
6.2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的層狀化界面擴散行為
6.3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復相體系的相分離建模
6.4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復相體系的界面相分離模擬
6.5 實際熱塑性/熱固性樹脂的層狀化界面相結構
6.6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層狀化復合界面結構的優(yōu)化
6.7 小結
第7章 “離位”復合材料結構-性能關系與基本應用效果
7.1 環(huán)氧樹脂基“離位”增韌復合材料
7.2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基“離位”增韌復合材料
7.3 聚苯并噁嗪樹脂基“離位”增韌復合材料
7.4 聚酰亞胺樹脂基“離位”增韌復合材料
7.5 “離位”附載增韌預浸料技術及其復合材料基本性能
7.6 “離位”附載增韌預浸料的工藝與應用效果初步評價
7.7 “離位”附載增韌預浸料復合材料技術小結
第8章 “離位”復合材料的損傷行為與計算機建模分析
8.1 靜態(tài)點壓入實驗模擬分析損傷過程
8.2 碳纖維復合材料層合板的靜態(tài)點壓人壓阻特性
8.3 熱塑性/熱固性樹脂復相材料的結構韌性建模分析
第9章 RTM液態(tài)成型樹脂與“離位”RTM注射技術
9.1 環(huán)氧樹脂RTM專用體系
9.2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RTM專用體系
9.3 聚酰亞胺樹脂RTM專用體系
9.4 “離位”RTM液態(tài)注射技術
9.5 小結
第10章 液態(tài)成型復合材料的“離位”增韌技術
10.1 RTM液態(tài)成型復合材料的“離位”增韌原理
10.2 “離位”RTM增韌環(huán)氧樹脂基復合材料
10.3 “離位”RTM.增韌聚苯并噁嗪樹脂基復合材料
10.4 “離位”RTM增韌雙馬來酰亞胺樹脂基復合材料
10.5 “離位”RTM增韌聚酰亞胺樹脂基復合材料
10.6 “離位”RFI增韌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
第11章 定型劑材料體系與增強織物的定型預制
11.1 定型技術、預制技術與定型劑材料技術
11.2 定型劑材料概述
11.3 環(huán)氧樹脂基定型劑的設計、制備與應用
11.4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基定型劑的設計、制備與應用
11.5 定型技術的新發(fā)展
11.6 定型預制技術小結
第12章 表面附載增強織物的結構與性能
12.1 表面附載增強織物的壓縮特性概述
12.2 表面附載增強織物的滲透特性
12.3 表面附載增強織物的定型特性
第13章 多功能連續(xù)化表面附載技術及其預制織物
13.1 ESTM-Fabrics連續(xù)化表面附載織物的制備技術
13.2 ESTM-Fabrics織物的表面附載結構和滲透特性
13.3 ESTM-Fabrics多功能織物的定型預制效果評價
13.4 小結
第14章 高性能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成型技術
14.1 粉末預浸技術
14.2 熱熔預浸技術
14.3 編織柔性PEEK預浸料的二次成型、曲面成型及連接技術研究
14.4 共混樹脂基熱塑性復合材料制備技術研究
14.5 熱塑性復合材料的植人式電阻焊接技術
14.6 開環(huán)聚合與可控交聯(lián)熱塑性樹脂及其復合材料技術探索
第15章 復合材料吸能元件與結構-功能一體化問題
15.1 復合材料吸能研究方法及吸能元件概述
15.2 定位定向屈服失效的引發(fā)及其有限元模擬實驗
15.3 不同復合材料準靜態(tài)壓縮條件下的屈服引發(fā)行為及其比較
15.4 準靜態(tài)壓縮屈服后穩(wěn)態(tài)、漸進的壓潰吸能過程
15.5 動態(tài)沖擊壓潰吸能的過程特征
15.6 復合材料正弦波梁模擬結構的壓潰吸能特性
15.7 復合材料吸能元件的模擬設計與虛擬實驗
15.8 小結與展望
第16章 植物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
16.1 典型植物纖維的基本結構、性能與改性方法綜述
16.2 植物纖維的增容表面改性與浸潤特性分析
16.3 植物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阻燃處理改性
16.4 單向苧麻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
16.5 植物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吸聲性能研究
16.6 小結與展望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