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信札》出自一位與伏爾泰齊名的18世紀法國作家,德皇腓特烈大帝的哲學家朋友——布瓦耶·德·阿爾讓。從17世紀開始,基督教傳教士相繼來到中國,西方主流文化與中國歷史傳統(tǒng)開始了融匯與碰撞的雙重變奏,同時,傳教士將中國的儒學思想與風俗信仰帶到歐洲。在此背景下,作者筆下的幾位中國文人,由于不同的際遇在全球游歷,他們在旅行期間的書信往來,構成了這部作品的內容。而書信體小說是18世紀歐洲哲學家所慣用的文學手法。作品的中國人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人形象的結合,他們不僅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同時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語言和現(xiàn)代科學。透過人物的書信交流以及他們類似人類學家的精神探險,作者對各地的風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體都作了系統(tǒng)的分析。這些信件還涵蓋了對孔子儒學思想的解讀、對人類思想與物質起源的思考、對文明與政體盛極必衰的感嘆。作者在張揚中國政治思想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中國人性格和風俗中,同人類其他群體共通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