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翔,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及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歐洲宗教哲學學報》(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咨議委員、《中國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等。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安德魯斯講座客座教授(Arthur Lynn Andrews Chair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大學客座研究員、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洪堡學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杰出訪問學人”以及德國馬普研究院宗教與民族多樣性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客座研究員等。曾獲中國教育部和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頒授的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頒授的“貝塞爾研究獎”(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陽明學的展開》(臺灣學生書局,2003;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儒家傳統(tǒng):宗教寫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儒家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儒家傳統(tǒng)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xiàn)代新儒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沉》(臺灣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3)以及中英文論文70余篇,譯著6部、譯文10余篇。主要研究領(lǐng)域包括宋明理學、現(xiàn)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