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世紀中后期法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讓-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種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禱》等作品而舉世聞名。然而,從19世紀中期至現(xiàn)在,藝術評論和專業(yè)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繪畫卻總是充滿爭議。在米勒的時代,左派對他進行社會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讀,而右派則將田園牧歌的詩意化理解加諸其身。由兩種社會階級和基本價值觀差異所帶來的沖突至少延續(xù)到19世紀60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贊助人和首位傳記作者桑西埃將他“神化”為虔誠而天才的“農民畫家”。這一觀點首先受到法國、美國中產階級和一般大眾的廣泛認同,繼而傳播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該種觀點在藝術評論和研究中的統(tǒng)治地位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和藝術社會史的發(fā)展為對米勒的看法帶來了改變。一方面,西方的評論家和藝術史家基于上述方法,通過重新核定原始材料,力圖破除“米勒神話”,恢復19世紀中后期的社會現(xiàn)實及生活中的真實米勒;另一方面,同時代或稍早的中國評論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意識形態(tài)氛圍、具體社會政治事件的影響下,以相似的視角,非常統(tǒng)一地將米勒塑造為同情社會主義革命和勞動人民的現(xiàn)實主義“英雄”。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自己筆下的米勒是“真實”的,然而,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真實的米勒。這一切評論和研究都必然基于作者的某種顯性或隱性的特定目的,產生于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中,甚至,評論家和藝術史家的個人經歷也會對其研究產生影響。受益于藝術社會史理論的發(fā)展和福柯關于知識的研究,《美學博士文叢·歷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在梳理關于米勒研究發(fā)展歷史的同時,更將焦點集中在“寫作”及其與“語境”的關系上,分析不同評論者和研究者所書寫的不同文本,比較文本間的異同,以及文本形成背后的宏觀與微觀、顯在或潛在的條件——正是這些條件的交錯造成了對米勒看法的相同或不同,創(chuàng)造了“這樣”或“那樣”、甚至完全對立的“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