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學名徽(秉輝),號畏廬,別署冷紅生、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踐卓翁、蠡叟,福建閩縣(福州)人。光緒八年中舉后,七試不第,遂棄舉業(yè),專治古文。曾任教于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城講舍、北京金臺書院、五城學堂、京師大學堂、正志中學、孔教大學等校。五四前被視為“反對白話文”的所謂守舊人物,也被公認為古典文學的最后一位大師。著有《畏廬文集》(《續(xù)集》、《三集》)、《畏廬詩存》、《閩中新樂府》、《京華碧血錄》、《畏廬漫錄》、《畏廬筆記》、《畏廬瑣記》、《韓柳文研究法》等共40余部著作。譯著二百余種,包括哈葛德、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蘭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爾、歐文、雨果、大仲馬、小仲馬、巴爾扎克、伊索、易卜生、托爾斯泰等名家的著作,為近代譯界所罕見,被譽為新文化先驅和“譯界之王”,留下了“譯才并世數嚴林”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