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司法制度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研究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研究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研究

定 價:¥36.00

作 者: 陳珊 著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法律 司法制度

ISBN: 9787562048138 出版時間: 2013-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0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研究》以自然災害中災民的權利保障為根本目標,著眼于“需求一供給”這一基礎關系,以災民的權利訴求為基點,設計構建我國自然災害的社會救助法律體系。作者透過“權力一權利”、“權利一權利”、“權利一義務”幾對法律關系的梳理,分別從公法和私法的視角推進社會救助的理論分析。這種研究思路在以往相近主題的學術著作中較為少見,具有一定的新穎性。作者主張在《社會救助法》中設“災害救助編”,作為災害救助的基本立法,在此基礎上出臺支撐性法律規(guī)范和配套性法律規(guī)范,通過“制度化”措施,彼此“對接”,形成一個系統(tǒng)性、多層次的自然災害社會救助法律體系,這一建議在立法上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較為嚴謹、思維較為縝密,在諸多具體問題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

  陳珊,女,西華大學法學系教師,法學博士。主持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項目、西華大學重點科研基金項目5項,作為第一主研參與國家級社科項目1項,主研省部級社科項目2項。參與1部教材撰寫,任副主編。公開發(fā)表論文20余篇,多篇被CSSCI收錄。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方法
1.2.2 具體方法
1.3 基本思路
1.4 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
1.4.1 研究的創(chuàng)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的理論支持
2.1 文獻綜述
2.1.1 關于社會救助的研究
2.1.2 關于自然災害社會救助的研究
2.2 概念厘定
2.2.1 社會保障
2.2.2 社會救助
2.2.3 社會救助法制體系
2.3 社會救助的價值追求
2.3.1 安全價值
2.3.2 自由價值
2.3.3 平等價值
2.4 社會救助的理論支持
2.4.1 分配正義理論
2.4.2 社會福利理論
2.4.3 社會救助理論
2.4.4 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理論
2.4.5 人權理論
2.4.6 社群主義理論
2.4.7 社會資本理論
2.4.8 社會支持網(wǎng)絡理論
2.4.9 本書的理論框架

第3章 自然災害事件下災民權利訴求及保護——以社會救助受益主體為視角
3.1 公民的權利訴求
3.1.1 權利的基礎厘定
3.1.2 公民權利的根源——人權
3.1.3 公民的權利訴求
3.1.4 社會救助權與公民權利
3.2 自然災害事件下災民的權利訴求
3.2.1 基本需求決定救助內(nèi)容
3.2.2 自然災害事件下災民的需求層次及權利訴求
3.3 自然災害事件下災民權利保護的倫理關系
3.3.1 極弱群體權利優(yōu)先保護原則
3.3.2 生命權優(yōu)先保護原則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我國現(xiàn)行災害事件社會救助法制體系及運行——以汶川地震為例
4.1 “5·12”汶川地震受救助者概況
4.2 汶川地震災害救助法制體系的形成機制
4.2.1 災害救助供給主體體系
4.2.2 災害救助法律體系
4.3 汶川地震災害救助法制體系的具體運作——以四川省什邡市為樣本
4.3.1 什邡市基本情況
4.3.2 什邡市地震與災害救助情況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我國災害事件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的檢視——基于汶川地震的實證分析
5.1 我國災害救助法制體系的優(yōu)勢
5.1.1 法律本土文化優(yōu)勢:東方文化特有的社會支持體系
5.1.2 政治權威優(yōu)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
5.2 汶川地震災后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的不足
5.2.1 災民權利實現(xiàn)的不充分
5.2.2 社會救助法制體系的不健全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外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災害救助模式與制度借鑒
6.1 美國的災害救助模式與制度
6.1.1 自然災害概況
6.1.2 災害救助模式
6.1.3 災害救助制度
6.2  日本的災害救助模式與制度
6.2.1 自然災害概況
6.2.2 災害救助模式
6.2.3 災害救助制度
6.3 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災害救助模式與制度
6.3.1 自然災害概況
6.3.2 災害救助模式
6.3.3 災害救助制度
6.4 外國(地區(qū))災害救助模式與制度的啟示與借鑒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模式與供給主體制度構建
7.1 自然災害社會救助的模式選擇
7.1.1 國家治理模式
7.1.2 社會福利模式
7.1.3 災害救助的混合福利模式
7.1.4 我國的自然災害社會救助模式
7.2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供給主體制度構建
7.2.1 “權力一權利”:社會救助的一個公法視角
7.2.2 “權利一權利”“權利一義務”:社會救助的一個私法視角
7.2.3 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四元供給主體的行為邊界
7.2.4 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四元供給主體的法律角色
7.2.5 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四元供給主體的功能分配
7.3 本章小結

第8章 我國自然災害事件下社會救助立法體系構想
8.1 以權利保障為核心完善災害救助基本法律體系
8.1.1 “社會救助權”的《憲法》確認
8.1.2 災害救助基本法的構建
8.2 災害救助支撐法律體系的完善
8.2.1 供給與需求的對接——市場主體參與災害救助的法律進路
8.2.2 技術與資源的對接——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災害救助的法律進路
8.2.3 權利與義務的對接——災民參與災害救助的法律進路
8.2.4 非常態(tài)社會救助與常態(tài)社會救助對接的法律進程
8.3 災害救助配套法律體系的完善
8.3.1 極弱群體特殊救助的制度化探索
8.3.2 災后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化探索
8.3.3 災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化探索
8.3.4 災后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化探索
8.3.5 災民生育文化關懷的制度化探索
8.3.6 災民遷移行為規(guī)范的制度化探索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結束語
9.1 研究結論
9.2 研究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