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學習者
第1章 青少年學習者的特點
1.1 “第二語言習得”
1.2 學習者的認知特點
1.3 學習者的發(fā)展特征
第二部分 溝通
第2章 創(chuàng)造溝通環(huán)境
2.1 將意義作為設計課堂活動的優(yōu)先考慮因素
2.2 什么情況下“溝通”變得不可溝通?
2.3 為課堂練習和活動創(chuàng)造情境
2.4 用目的語教學:溝通情境
第3章 在三種模式中構建溝通
3.1 三種溝通模式:人際溝通模式、理解詮釋溝通模式與表達演示溝通模式
3.2 人際溝通模式中的溝通(標準1.1 )
3.3 理解詮釋溝通模式中的溝通(標準1.2 )
3.4 表達演示溝通模式中的溝通(標準1.3 )
第4章 關注人際溝通:同伴合作與小組活動
4.1 合作結構:合作性學習和互動性語言任務
4.2 小組和同伴合作活動的課堂管理
4.3 語言初學者的小組合作活動范例
4.4 適合語言初學者的同伴合作活動范例
第5章 早期語言課堂中的讀寫能力
5.1 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聯系
5.2 奠定第二語言讀寫能力的基石
5.3 在早期的語言課堂中培養(yǎng)讀寫能力
第三部分 設計
第6章 教學設計:大綱、單元和單課的主題教學設計
6.1 在早期語言教學中采用主題教學的意義
6.2 針對K一8課堂的主題設計
6.3 日常課程計劃
6.4 差異化教學
6.5 整體教學設計
6.6 設計沉浸式、雙語和以內容為基礎的教學
第7章 運用教學評估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進步
7.1 評估學生
7.2 實踐評估
7.3 構建有效的評估觀察
7.4 同伴評估
7.5 家長參與評估
7.6 檔案夾
7.7 評分
7.8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K-12學習者能力標準指南
7.9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綜合實踐評估
7.10 課程評估
第四部分 文化
第五部分 貫連
第六部分 資源
第七部分 課程
第八部分 教師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