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開扉頁,從中衛(wèi)展讀“寧夏平原”
一 黑山峽,沒有開發(fā)答案的中國懸峽
二 沙坡頭,中國沙漠學的搖籃
三 騰格里之南,沙與水合奏出的大美交響
四 石馬溝和大麥地,兩段寧夏平原的童年記錄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中國第一女飛行員的穿峽之旅
竺可楨,沙坡頭之行揭開中國沙漠學研究的序幕
尋蹤津渡
莫家樓,水路進入寧夏平原的“通行證”
讀城記
中衛(wèi):語言的魅力和二十怪
村鎮(zhèn)體驗
南長灘,梨花深處的冷與傷
平原物語
一地酒香,催生中衛(wèi)“三大寶”
第二章 中寧,平原腹地的“秘藏”
一 匈奴的跳板,龍鷹對話之地
二 枸杞,寧夏的紅色名片
三 平原深處,尋找寧商
四 石空大佛寺,被流沙深埋300多年的寧夏“龐貝”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成吉思汗,馬過黃河望六盤
馬鴻賓,以中寧為原點的軍政半徑
尋蹤津渡
寧安堡渡,舊時枸杞的出口
讀城記
路邊的中寧:精心掩埋在平原腹地的福地
村鎮(zhèn)體驗
冬日康灘,土味里的詩意生活
平原物語
枸杞,綠洲上的“紅寶石”
第三章 青銅峽,寧夏平原的富根
一 大河細流,推開一幅2000多年的水之長卷
二 壩出大峽,中國的新糧倉
三 起于無名之地,平原工業(yè)的另一支翅膀
四 108塔,水邊的西夏佛影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郭守敬,黃河邊的水利功臣
俞益謨,一門三代文武風
蓋洛,循著長城而來的“外跡”
張承志,平原深處的暗考和遁行
讀城記
一個不停地搖擺的工業(yè)城市
村鎮(zhèn)體驗
大壩不大,小壩不小
平原物語:
橋,飛架水面南北的風景與風情
第四章 吳忠:旱碼頭上的中國回鄉(xiāng)
一 回回遠來,中國回鄉(xiāng)的形成
二 清真大美,一彎明月下的藍色建筑
三 尋找回商,西北回民經濟的“華爾街”
四 經學之影,一個學校的背影
尋蹤津渡
古城灣渡,駝影筏聲里的塞上碼頭
讀城記
吳忠,歷史上的三個節(jié)點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董福祥,晚清太子少保的桂冠內外
王靜齋,寧夏翻譯《古蘭經》
平原物語:
一粒米的“成長日記”和“外出”腳步
第五章 銀川,舊都與首府
一 賀蘭山的紋身,銀川的一張國際名片
二 城市路徑,2000多年時光的歷史內景
三 水潤銀川,上天忽略的塞上綠洲
四 塔聲佛影,銀川的另一種歷史印痕
五 水,銀川的另一種母語
六 休閑與運動,銀川的兩幅臉孔
讀城記
銀川,慢生活中的慵懶或舒適
小鎮(zhèn)體驗
掌政,舊時銀川的三重角色
平原物語:
葡萄,賀蘭山東麓的人間瓊漿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元昊,興于斯亡于斯
張賢亮,賀蘭山下的“文化資本家”
尋蹤津渡
橫城古渡,斜陽下的喧嘩或靜怡
第六章 靈武,左手靈性,右手武性
一 一億四千萬年前,龍在靈武
二 素描靈武,容易被歷史忽略的角色
三 在河之東,放飛寧夏空中之夢
讀城記
靈武,無法復制的風水寶地
平原物語
沙、果、絨、煤、棗,靈武的五色名片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兩個西方人開啟的現(xiàn)代考古大幕
侯仁之,在寧夏探尋“農牧交錯帶”
尋蹤津渡
仁存古渡,解放銀川的前夜
第七章 石嘴山,寧夏平原的后花園
一 平羅,追尋寧夏最早的國立師范
二 西大灘,賀蘭山下的“軍墾”和“青墾”
三 會燃燒的石頭,寧夏工業(yè)的長子
四 丟失的長城
五 惠農,目送黃河入內蒙
平原物語
沙湖,沙和水裝訂成冊的旅游精裝本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周有光,五七干校的日子
范長江:“中國西北角中”的《塞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