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農業(yè)科學農作物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

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

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

定 價:¥168.00

作 者: 呂烈丹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360786 出版時間: 2013-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大16開 頁數(shù): 35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綜合已發(fā)表的考古學和自然科學資料、作者進行野生稻栽培實驗的結果及對現(xiàn)代稻作社會的觀察,討論稻作的產生和發(fā)展與長江中下游及鄰近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的關系,提出定居是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的必要條件之一,并且為私有財產的積累提供了條件。稻作的發(fā)展不僅引起了史前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而且嚴重影響了野生動植物資源,導致稻作社會中狩獵采集經(jīng)濟成分下降或消失,迫使人類依靠馴養(yǎng)的動植物來生存,從而加速了社會差別?!兜咀髋c史前文化演變》適合于從事歷史、考古、社會學等學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與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傳說到科學——中國谷物種植起源的研究歷程
第一節(jié) 關于“神農”的傳說
第二節(jié) 20世紀以前對中國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三節(jié) 20世紀以來對中國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節(jié) 回顧與思考 第二章 理論框架、研究問題和方法
第一節(jié) 人類學考古學的理論
第二節(jié) 相關的自然科學理論
第三節(jié) 研究問題和方法 第三章 野生稻
第一節(jié) 植物分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野生稻的觀察
第三節(jié) 野生稻的采集實驗
第四節(jié) 野生稻的種植實驗
第五節(jié) 野生稻的利用
第六節(jié) 考古學研究中野生和栽培稻的辨識 第四章 栽培稻
第一節(jié) 植物分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栽培稻的對比觀察
第三節(jié) 栽培稻的收割實驗
第四節(jié) 栽培稻種形成的自然因素
第五節(jié) 人類的干預與栽培稻種的形成
第六節(jié) 從考古學資料看史前稻作技術 第五章 稻作的萌芽
第一節(jié) 氣候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地域與聚落
第三節(jié) 經(jīng)濟結構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六章 早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和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定居和人工建筑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七章 發(fā)展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稻作的發(fā)展和聚落的變化
第三節(jié) 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八章 成熟期稻作社會
第一節(jié) 氣候、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
第二節(jié) 稻田、聚落與“城”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討論 第九章 結語
第一節(jié) 稻作起源、自然與文化
第二節(jié) 稻作與聚落模式的變化
第三節(jié) 稻作與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jié) 稻作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五節(jié) 藝術品的生產與社會結構變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