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概況
三 研究方法與框架思路
第一章 第四點計劃產生的思想根源與歷史根源
一 第四點計劃與反共意識形態(tài)
二 第四點計劃與門戶開放外交傳統(tǒng)
三 第四點計劃與美洲事務研究院
四 第四點計劃與戰(zhàn)后美國外援計劃
小結
第二章 第四點計劃的制度化:國會兩個階段辯論及立法
一 國會辯論之前的“第四點計劃”
二 國會第一階段辯論:H.R.5615與H.R.6026
三 國會第二階段辯論:《國際開發(fā)法案》
四 制度化之后的第四點計劃:爭議與分歧
小結
第三章 美國政府機構對第四點計劃的認識及爭論
一 國務院與第四點計劃
二 顧問或咨詢機構與第四點計劃
三 白宮班子、國務院與第四點計劃
四 技術合作署、經濟合作署與第四點計劃
五 技術合作署、美洲事務研究院與第四點計劃
六 美國其他聯(lián)邦機構與第四點計劃
小結
第四章 第四點計劃的實施(一):職權劃分與資源分配的宏觀比較
一 技術合作署及相關機構職權范圍
二 國別項目申請與執(zhí)行程序
三 國別援助項目類型、項目協(xié)議與參與人數(shù)
四 地區(qū)或國別資金比例及資金來源
五 私人資本與第四點計劃
六 聯(lián)合國技術援助擴大計劃與第四點計劃的比較
七 馬歇爾計劃與第四點計劃的比較
小結
第五章 第四點計劃的實施(二):地區(qū)差異及典型案例的實證分析
一 第四點計劃實施的地區(qū)標準
二 中近東地區(qū)
三 非洲地區(qū)
四 遠東與太平洋地區(qū)
五 拉美地區(qū)
六 第四點計劃與印度社區(qū)開發(fā)項目
七 國別項目存在的管理缺陷:以伊朗為例
小結
第六章 執(zhí)行機構的歷史演變與艾森豪威爾時期的“第四點計劃”
一 從技術合作署到共同安全署
二 從技術合作署、共同安全署到援外事務管理局
三 援外事務管理局與美國外援計劃管理新結構
四 《蘭代爾委員會報告》與《少數(shù)派報告》:批評與反思
五 “資本,而非援助”體制下的外援政策特點
六 艾森豪威爾時期的“第四點計劃”及歷史影響
小結
第七章 蘇聯(lián)對第四點計劃的反應及美國對蘇聯(lián)對策的情報評估
一 經濟因素與蘇聯(lián)對第三世界國家冷戰(zhàn)戰(zhàn)略
二 蘇聯(lián)在聯(lián)合國場合對第四點計劃的批評及建議
三 蘇聯(lián)報刊對第四點計劃的評論
四 蘇式“第四點計劃”分析報告
五 共產主義集團“經濟攻勢”研究報告
小結
結語
附錄
一 大事記
二 美國第四點計劃相關協(xié)定、換文或諒解備忘錄一覽表
三 第四點計劃及其后續(xù)計劃管理結構示意圖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