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歷史最久、影響最大、支派最多、創(chuàng)造性最強的佛教宗派。禪宗肇始于印度、植根于南北朝、興盛于唐代,經過中土歷代祖師的不懈努力,至六祖惠能時達到頂峰。六祖之后,法衣止而不傳,諸大弟子分化一方,菏澤神會、南陽慧忠等自南而北,南岳懷讓、青原行思等傳法于江西湖南,逐漸形成了南有洪州、北有菏澤的局面。元和長慶間,天下禪宗形成了南有洪州、牛頭,北有菏澤、北宗四家并盛的局勢,而唯有洪州宗呈蓬勃上升之勢,其他三家則走向衰退。由于五宗在后世只有臨濟和曹洞兩宗流傳,因此曹洞宗的歸屬就尤其重要了。有趣的是,宋代臨濟宗人主要爭取天皇一系,對于曹洞宗的歸屬反而不重視,或許與當時云門、法眼兩宗勢力很大、曹洞宗勢力不振有關。宋代之后,特別是由于《景德傳燈錄》的流布,曹洞宗作為青原一系的一支似乎成了定論,不再討論了。曹洞宗的正式名稱,應該從清涼文益《宗門十規(guī)論》開始。洞山一派,最初名為洞上宗,因為洞山門下人才很多,難分高下,洞上宗是當時共許的名稱,而且一直沿用到后世。曹山本寂對曹洞宗的理論構建貢獻很大,其門人在唐末五代時影響也最大,但其法系傳承不久,宋中期以后都是云居道膺的法系,因此曹洞宗的名稱雖然也得到認同,但更愿意將“曹”理解為“曹溪”(這一理解倒符合曹山立名的本意)。文益之所以如此立名,一則是曹山確實光大了洞山宗,二則是當時曹山系在洞山一派影響最大,三則是他本人長期住持曹山崇壽院,與曹山有關聯(lián)。無論如何,曹洞宗的名稱得到了后世的公認,成為洞山系的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