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批評美國的文化霸權,同時又批評美國人沒有文化,怎樣解釋這種悖論。馬特爾對美國的文化體制展開了全面調查,從檔案文獻工作到跨越美國的實地考察,在本書中解秘美國慈善機構、基金會、藝術贊助人的運作機制,考察了各所大學與各個族群的文化事業(yè),全面地闡釋了在美國這個沒有“文化部”的國家,文化何以能夠繁榮發(fā)展。美國的文化模式如今在世界上逐漸趨于強勢,在這一模式中,聯(lián)邦政府對文化事業(yè)的直接補貼固然具有引導作用,但美國的文化產業(yè)主要是以民主的方式運行,更多是借助于民間的力量。形成合力的有大學和“雅文化”代表的精英主義,也有各個族群和社區(qū)的“草根”力量。在資金方面,雖然政府直接補貼非常有限,但聯(lián)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都通過稅收減免的手段對一些非營利性的機構進行間接補貼,慈善捐款與各基金會在文化資助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的“院外游說”機制在文化問題上同樣起到很大作用,通過選票武器,各個社區(qū)與族群,各所大學和文化機構可以向議會施壓,以便獲得直接補貼或各種財政優(yōu)惠。其結果是我們看到了美國的“文化多元主義”。美國文化機器,其講求效率的一面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似乎對應著美國的文化霸權。其民主運行模式,“文化多元”和草根的一面,似乎對應著人們的美國沒有文化的說法。本書涵蓋美國文化的各個側面,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以國家直接補貼為主的文化政策,看到美國文化領域中并非“公權力”缺席,而是“公權力”以間接方式介入,這源于美國的“聯(lián)邦主義”傳統(tǒng),美國民眾向來對于公權的介入持懷疑的態(tài)度。往昔,法國貴族托克維爾在對美國實地考察之后,完成了曠世經典《論美國的民主》。如今,法國作家馬特爾又雄心勃勃地撰寫了這部研究美國文化運行機制的鴻篇巨制《論美國的文化》,顯然,法國老牌的伽俐瑪出版社適時推出這部著作,可謂獨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