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卓新平
序二——任法融
序三——葛榮晉
序四——劉仲宇
序五——馮今源
序六——王宜峨
自序——袁志鴻
第一章 中國道教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和適應
第一節(jié) 道教歷史的傳承與衰弱
第二節(jié) 道教的新生與新時代的改造
第三節(jié) 社會政治運動對道教的損傷
第四節(jié) 撥亂反正中政府為道教開放活動場所
第五節(jié) 道教官觀場所的登記開放與協(xié)會組織建設
第六節(jié) 當代道教神圣教義精神的堅守與思考
第七節(jié) 從授徒方式的變化看道教傳統(tǒng)與現代的鏈接
第八節(jié) 道教研究、教義闡釋與文化精神之傳播
第九節(jié) 道教在當代社會的開放和交流
第十節(jié) 道教對當代社會的關懷和適應
第十一節(jié) 道教事業(yè)未來和前景的展望
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tǒng)宗教形式,從古老的歲月中走來,經歷了悠久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度過了明末、清朝、民國衰微的艱難。當東方雄獅從沉睡中醒來,道教也獲得了新生。道教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面對當代社會,道教既有現代新文化沖擊的諸多困惑和危難,也有新時代賦予的機遇和進步發(fā)展的巨大空間。
第二章 道教之源流
第一節(jié) 道教的源起與形成
第二節(jié) 道教的承續(xù)與流傳
附:道教基礎知識
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tǒng)宗教形式,如果將西漢與東漢前后研習和實踐道學和養(yǎng)生者作一劃分,那么東漢前學道、研道并以之實踐者,則被稱之謂“道家”;東漢前學修養(yǎng)生并實踐者則稱方仙術士;將黃帝和老子的學問和養(yǎng)生方式結合研修,則稱“黃老道”;東漢以后則均為道教的范疇。東漢以下道教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這其中有許多可資研究探討的主題和內容。作者試圖以簡略的文字,勾勒出道教歷史的線條,以資人們了解道教歷史衍續(xù)的概貌。
第三章 道教教義、教規(guī)和基本信仰
第一節(jié) 道教的教理教義簡述
附:道教的教理教義
第二節(jié) 道教的清規(guī)戒律簡述
附:清規(guī)戒律和禁忌
第三節(jié) 道教的傳戒與授篆
第四節(jié) 道教的神仙信仰簡述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乃萬化之本源,宇宙萬物皆由“道”化生。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宗教形式,《道德經》為道教最主要經典。道教依據老子《道德經》,闡述對自然社會、萬事萬物、客觀現象的認識、觀點和主張,因此《道德經》為道教之教理根源。
道教的教義提倡養(yǎng)生,重視長壽方法的研究,神仙境界是道教信仰的追求。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道教的重要教義精神。授策與傳戒是道教神權授受和傳承清規(guī)戒律的一種方式。
第四章 道教經典
第五章 宮觀在道教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 道教宗派
第七章 道教節(jié)日第八章道教典故
第九章 道教研究
第十章 宗教與文化
第十一章 道教與社會倫理
第十二章 道教與和諧社會
第十三章 新世紀的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