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救國軍浮沉錄》是原創(chuàng)作品。國內關于以軍統(tǒng)特工活動為主題的書籍比比皆是,但是,以忠義救國軍為主題的專著尚無出版。作者收集了大量關于忠救軍的史料,特別是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了許多關于忠救軍的檔案資料,因此,這部著作具有堅實的史料基礎,對忠救軍的歷史活動和主要人物的反映得既準確又豐富。它的公開出版將填補對國內忠救軍研究的空白。本書在答疑解惑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迄今史學界對它缺乏研究,以至人們對它的歷史面貌十分模糊,近年來網絡及媒體上更出現(xiàn)了以訛傳訛及胡編亂造的現(xiàn)象。本書詳細記述了忠救軍建軍及發(fā)展的過程,客觀介紹了忠救軍的歷史全貌及功過是非,既滿足了讀者了解忠救軍來龍去脈的愿望,又是對各種以訛傳訛、胡編亂造現(xiàn)象的正本清源。忠義救國軍是國民黨在“八?一三”抗戰(zhàn)時成立的一支別動武裝,最初名叫“軍委會蘇浙行動委員會”。上海淪陷時,它撤退到皖南并正式改編為“軍委會忠義救國軍”,成為與新四軍具有同樣性質的“中央直接編練之挺進部隊”,即在淪陷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中央軍”。忠義救國軍的首任總指揮是國民黨“軍統(tǒng)局”的專職副局長戴笠。在整個“軍統(tǒng)”系統(tǒng)中,忠義救國軍是一支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的的基干武裝,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它是軍統(tǒng)和幫會勢力相互勾結利用的產物。成立之初即由軍統(tǒng)人員和幫會分子充任骨干,忠救軍還利用這一優(yōu)勢,搶先在江浙滬淪陷區(qū)擴充勢力,一度發(fā)展到5萬人馬。二、它是國民黨頑固派推行反共政策的急先鋒。蔣介石成立忠救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它來鉗制并阻撓新四軍在敵后的發(fā)展。由于忠救軍忠實執(zhí)行了這一方針,所以它在與新四軍磨擦中的作用超過任何其他國民黨軍,而在敵后抗戰(zhàn)中的建樹卻少之又少,只能在淪陷區(qū)從事交通破襲、鋤奸暗殺和情報收集等方面的活動。三、它是國民黨軍最早與美軍進行軍事合作的部隊之一。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當它在淪陷區(qū)已無法立足時,卻得到美國海軍的扶持,搖身變?yōu)橐恢朗轿淦餮b備的別動武裝,在抗戰(zhàn)后期的對日作戰(zhàn)中取得了一些戰(zhàn)果??箲?zhàn)勝利后,忠救軍被編入交通警察部隊,成為了蔣介石的袖珍“御林軍”。自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問世以來,對忠救軍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忠救軍成為網絡和媒體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但由于國內目前尚無這方面的專著,以致人們對于忠救軍的性質、編制和演變等情況知之甚少,在說到具體的人物、作戰(zhàn)和事件時更是張冠李戴、以訛傳訛。尤其是近年來,有些人在接觸到一些片面的史料后,又做起了翻案文章,不僅對《沙家浜》進行歪曲丑化的“再創(chuàng)作”,甚至還對新四軍的抗戰(zhàn)業(yè)績進行貶低和否定。因此,編寫一本真實反映忠救軍歷史全貌的書籍,就顯得十分必要。它既可填補忠救軍研究和圖書市場的空白,又可使人們不再“霧里看花”,更叫居心叵測者無法愚弄讀者。本書作者張衡長期從事抗戰(zhàn)史研究工作,多年來收集了大量關于忠救軍的資料,也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研究忠救軍的文章。本書史料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作者上世紀80年代曾系統(tǒng)查閱了這方面的史料。二是長三角地區(qū)有關市縣刊印的黨史、文史資料。三是譚震林、葉飛、劉飛、何克希、夏光、顧復生、楊浩廬、張志強等許多革命前輩的回憶錄。四是公開出版的書籍與網絡上有關的忠救軍資料。作者從2009年至今,用了3年時間對以往收集的史料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最終完成了這本書稿,這是作者30年來征集研究忠救軍課題的一個階段性成果。盡管本書所寫的人物、部隊、會議、事件均為信史,但是,為了增強可讀性,作者采取了演義的形式,以求達到重點突出、人物生動、通俗易懂的效果。這也是作者希冀歷史更多地走出書齋,變得更加鮮活、貼近讀者的一個嘗試。有關專家在通讀《忠義救國軍浮沉錄》后,認為書稿具有以下三個特色:其一,《忠義救國軍浮沉錄》屬于原創(chuàng)性著作。國內關于以軍統(tǒng)特工活動為主題的書籍比比皆是,但是,以忠義救國軍為主題的專著尚無出版。作者收集了大量關于忠救軍的史料,特別是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南京的有利條件,查閱了許多關于忠救軍的檔案資料,因此,這部著作具有堅實的史料基礎,對忠救軍的歷史活動和主要人物的反映得既準確又豐富。它的公開出版將填補對國內忠救軍研究的空白。其二,《忠義救國軍浮沉錄》》在答疑解惑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迄今史學界對它缺乏研究,以至人們對它的歷史面貌十分模糊,近年來網絡及媒體上更出現(xiàn)了以訛傳訛及胡編亂造的現(xiàn)象。本書詳細記述了忠救軍建軍及發(fā)展的過程,客觀介紹了忠救軍的歷史全貌及功過是非,既滿足了讀者了解忠救軍來龍去脈的愿望,又是對各種以訛傳訛、胡編亂造現(xiàn)象的正本清源。其三,《忠義救國軍浮沉錄》是通俗宣傳歷史知識的佳作。它適應了在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趨加快的今天,讀者在讀書方面的新需求。全書內容跌宕起伏,人物各具特色,結構緊湊有致,文字通俗流暢。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掌握豐富史料的基礎上,進行“少而精”的選擇取舍,避免了歷史書籍堆砌及考據(jù)史料的“面孔”,增強了歷史的生動性和鮮活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忠義救國軍浮沉錄》會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也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