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中,斯諾曼從大社會史的角度來闡述歌劇的身世,把歌劇的產生、發(fā)展和對未來命運的預測,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大眾、小眾群體緊密相聯(lián),充分展現(xiàn)了四百余年來歌劇作為貴族和上流社會晚間的娛樂消遣,是怎樣從意大利北部城市威尼斯的宮廷和教堂起步,逐步蔓延至整個歐洲的宮廷和上流社會,最后走向全球化的;又是怎樣從象牙之塔變?yōu)橄吕锇腿说膴蕵返摹W鳛橐徊繃烂C的學術專著,《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具有無可挑剔的學術性,同時擁有奇妙的可讀性,在作者優(yōu)美的筆調之下,無論是歌劇創(chuàng)作的金融風險、歌劇院之間的激烈競爭,還是19世紀經常發(fā)生的由煤氣燈引發(fā)的歌劇院大火,都仿佛令人置身各個歷史的“歌劇時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巴黎在被占的那些年里,迎來了一連串頂級歌劇院的訪問,其中包括1941年由卡拉揚帶領、并由威尼弗蕾德·瓦格納隨同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的來訪”一段。書中對歌劇的未來有著一個開放式的樂觀設想,也讓人對中國歌劇的未來浮想聯(lián)翩:中國歌劇藝術起步較晚,其藝術形式真正形成的標志是1945年誕生的歌劇《白毛女》。